你還記得嗎?
交通訊號燈由黃變紅有3秒鐘間歇,這樣可使駕車者從容剎車;因為我們大腦反應機制就是3秒
退一步的冷靜時間是3秒。
生氣時數3個數,或者3的倍數,可以讓自己冷靜下來。
人的反應速度小於3秒會怎樣呢?那就會注意力不集中,不集中去做事會出差錯。
就比如,剛剛媽媽跟我說話,孩子醒了,我一下子分身,不經思考就點了釋出文章,因為這篇文章我還沒寫完就釋出了,等到3秒後,我還是才反應過來手誤了,
所以,你真的瞭解你自己嗎?瞭解你大腦的反應速度嗎。
由此可見,人在開口回話時,至少要停頓3秒,這是集中注意力,給自己大腦思考的時間,心不應該這麼說話,如果不應該,在沉默3秒鐘的倍數,加以思考,直到想出滿意的答案在回覆。
所以說,當孩子鬧脾氣時,我們數3個數,不是數給孩子聽,是數給我們自己聽,首先,讓我們自己的情緒冷靜下來,我們才能調整好心態,問明白孩子因為什麼生氣。
再到與孩子溝通交流,也是我們自己以身作則,做個理性的思考者,告知孩子,用語言表達出想法,哭鬧是解決不了問題的,用語言溝通可以。
在稻盛和夫看來,無論經營企業還是個人成長,人心都是最根本的問題。
生氣時會帶有抱怨的情緒,而抱怨在NLP神經語言程式學裡,是最低層的環境因素。
歸因理論:把所有不幸的事,都歸因在是他人帶給自己的不悅,比如這類人的心態是:“我脾氣變得如此暴躁,都是因為你把我逼成這樣的”,新就是在抱怨。
抱怨壞天氣、抱怨道路堵塞、抱怨收入低,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費斯丁格有一個著名理論:
生活中的10%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而另外的90%是由你對所發生事情如何反應決定的,你控制不了這些事,但完全可以改變自己的心態和行為。
為何要停止抱怨《曹劌論戰》中講到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一個人最怕的就是慢性消耗,而抱怨又是消耗自己的最佳選擇,所以請大聲地對抱怨說“NO“!
破鏡不能復原,鏡子不會因你的抱怨就復原。鏡子已碎,已經不可控,不要在不可控制的事情上糾結,為不可控的事情上浪費的時間,會阻礙了你,用積極的心態,像可控的事情上做計劃,去彌補過失的最佳時機,
抱怨會阻礙你的行動,停止不動就會拒絕好的心態,在吸引力法則中沒好的心態,就吸引不來好的行為和事物,
不行動改變,而是在原地自怨自艾,那是自我毀滅,比如,挖機停止運作太久,那麼就會生鏽,生鏽之後就是一堆廢鐵。
不要讓抱怨,不要讓負面情緒內耗自己的價值,一旦,負面情緒把自己的剩餘價值榨光,你就像那價值百萬的挖機因為停止執行變成廢人。
所以,停止抱怨是在停止自我毀滅,不要讓抱怨阻礙自己的好心態,好心態才會吸引來好的計策和好的行動。
停止抱怨的好處不抱怨是個人氣場必勝的信念。
首先不抱怨意味著你已經明白了責任所在,開始改變,並且準備承擔責任
負責任是抱怨的敵人
如何負責?
很欣賞這種寬容、大度的態度:人不敬我,是我無才;我不敬人,是我無德;人不容我,是我無能;我不容人,是我無量;人不助我,是我無為;我不助人,是我無善。
任何人都應該對自己的言行負責,這是做人的基本準則,也是一個人起碼的道德準則。
一:對言行負責
不造謠,不傳謠;若有人有求於自己辦事,即使自己心裡清楚這事對自己而言,小菜一碟,保證能辦成。也要告知對方,我試試看,話說道嘴邊留三分,舉之餘有個差錯沒辦成,而失去了別人對自己的信任。
避免自己在他人心中成為愛吹牛的形象。
二:對父母的現在負責
自己小家和睦美滿,就是不讓父母操心勞力,過年過節領著孩子回家看看,離得近的,平時可以自己,多領著孩子回老家,
切忌回家後,不要在父母家大吃二喝,連吃帶拿,這會給孩子留下理所當然的索取,我們要正確引導,這是姥爺家,不應該啥都往回拿,沒有付出等價勞動,就去拿東西,那叫不勞而獲。
對孩子在金錢觀上會有很大的誤區,會認為,啊!原來有困難、錢不夠花,物質生活不夠了,就可以跟父母要,因為我媽媽以前就是這麼在姥爺家連吃帶拿,姥爺很開心呀!
是的,這個世界上的確是,只有自己的父母希望你比他們過的好。但是,我們也不想把孩子養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壞習慣。
要想有什麼東西,自己努力去要,憑自己的能力去擁有,如果沒能力,獲得了本不屬於自己能力範圍外的奇珍異寶,也會憑著自己的本事敗光,沒有人會賺到你認知以外的錢,憑運氣可以,但也會憑自己本事失去。
所以,不要做空手套白狼的事。
對父母現在負責
很多時候,父母與這個時代已經有代溝了,我們總以為父母無所不能,依舊是我們的依靠,他們把我們撫養成人,
記得小時候受欺負了,都是媽媽幫我去學校擂鼓助威:“我告訴你啊,不許在擠我女兒,我已經給你畫線了,你敢越界我還找你來”。
班主任都頭疼的搗蛋鬼學生,都被媽媽治得服服帖帖,老師驚訝的像媽媽豎了大拇指。
記得跨年夜的那晚,爸爸仍在出差,媽媽在包餃子,因為沒有團圓的氣氛,我失落的早早就睡去了,凌晨我聞到了一股飄香四溢的味道,是爸爸拿著大閘蟹媽媽端著餃子喊我起床,此刻幸福極了。
父母是我們的依靠,是我們堅強的後盾,委屈了第一刻想到的總是他們,我喜歡畫畫,爸爸為我砸了很多學費,媽媽為了我的愛好也是風吹雨打的騎腳踏車,馱著我去少年宮學美術。
如今,這個5G時代,電商時代、螃蟹舞、奧力給,乾飯人、父母都是迷之疑惑,這叫時尚?咱也不懂呀!
還有父母不會網購時,求教我們怎麼填地址或者申請退款時,我們總會一臉不耐煩的教導,甚至吼叫那不是在那寫著嗎,你認識中文啊。
嫌棄他們學不會
當父母問我們啥叫百度地圖、excel表格,怎麼用,我們總會沒耐心的說:“你知道這個幹啥,帶好孩子得了,我上班了,孩子放學你接一下”。
小時候,放學接我,長大了接孫女放學,孝心裡最難的,就是“色難”,啥叫對父母負責啊,當他們滿心歡喜的拿著手機,問我們網路用語時,我們不耐煩的回話,就是切斷了他們與外界的聯絡,怎麼可能會開心。
有時候孝敬父母,還要盡到幫他們與世界接軌的責任,就像我們小時候有夢想,他們堅定不移的為我們造夢一樣。
成家後如何對父母負責
成家後如何對父母老年生活負責
父母年邁了,男子肯定沒有年輕時的記憶好,為了防止去公園跑步,忘記回家的路,我們可以在手機裡留住老人的名字,家庭住址。
子女手機號標註,兒子,女兒、標稱呼不要標名字,只有老人的手機號才能標姓名。
儘量不要讓高齡老人獨居,子女要經常電話聯絡、回家看看;老人衣服內也可放置聯絡卡片。
吃飯時,先請她坐下,上車下車時攙扶一下,接過手裡的活幫一把。外出回來是帶點東西孝敬孝敬,不在東西多少,輕重,要的是心意。
三:對孩子的成長負責
時刻觀察孩子的心情,帶她去遊樂園玩時可以觀察孩子玩耍時的行為,比如她的性格是活潑性還是安靜型。
6歲前是孩子自我意識形成期,表現最為明顯的是2——3歲孩子表現為搶東西,
比如語言上會說:“我的、那是我的。”
肢體上會搶或者被搶玩具、如果強行阻攔孩子手中玩具被拿走,孩子會哭鬧,撕咬等現象
他們只知道“我”,而不知道什麼叫“你”和“她”,所有的東西都是我的,是自私的行為,所以,即使玩具拿在別人手裡,孩子也認為玩具是自己的,想讓孩子知道什麼是“別人”,也應遵循自我意識形成的必經之路。
孩子手裡玩具被搶,默默背對低頭,委屈巴巴,撅著小嘴,手指在地上畫圈圈,當媽媽的心裡更憋屈,如何正確引導孩子,拿回屬於自己的東西呢
1.如果當時父母正好在旁邊,那麼父母應該出手制止那些搶玩具的孩子,給孩子勇氣,讓孩子敢於保護自己的玩具。他們知道有自己的父母做自己堅強的後盾所以行事上會更勇敢
2.不要站在成人角度看孩子的世界,試想一下,如果有人搶了你的錢包和手機,你一定會狂追到底,不依不饒,所以,在孩子的世界,被搶玩具的心情就和你被搶走錢包一樣,一旦,遇見孩子的玩具被別的孩子搶走,嚎啕大哭時,你更不應該對孩子吼罵:“不就一個玩具嗎、小題大做”。
你根本就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當然不能達到感同身受。
3.教孩子簡短有力的拒絕詞彙
比如:
"別動,這是我的!"
"不行,還給我!"
"我還要玩!"
"你只能找我借!"
諸如此類的短詞彙,哪怕孩子膽小,但在氣勢上不能輸,營造強氣勢,也能嚇退一部分"恃強凌弱"的孩子。
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已後,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
要是老想著等孩子長大了就會懂事了,那麼很可能會因為錯失最佳的教育時機使得孩子“走偏”。
教孩子的時候,我們家長可以用誇張的動作(雙手叉腰、護住玩具等),和憤怒或嚴肅的表情來給孩子做示範,讓孩子知道,他該說什麼,又該怎麼說才有氣勢!
4.膽小的孩子,是天生的,你讓他去拿拳頭打人,她也會像給人家捶背一樣,所以對於膽小的孩子,5歲時可以練習跆拳道,散打,不是支援孩子暴力傾向,只因父母不在身邊時,她們可以保護自己不受欺凌。
四:對自己的未來負責
如何預測工作難度和工作效率?
四象限法則幫你解決提高效率
1.重要緊急的事情先做
2.重要不緊急的事情再做
3.不重要緊急的事情然後做
4.不重要不緊急的事情最後做
事情多,時間少就按這個方法安排工作的順序可以提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