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過度聰明就是愚蠢

運用智謀講究的是恰到好處,適可而止。而有不用時智謀是一種智謀。但是一味用小聰明,追求片面的極致。結果必定是自作自受,作繭自縛,為小聰明付出代價。智謀最忌諱的是濫用和張揚,一個人如果處處使壞心計,便會令人側目,智謀的有效性會大大的折扣。就是弄巧成拙,反受其害,有違初衷。

​古時的聖人一向以品德高尚為後人所重。和他們的智謀相比,重視修身養德可謂聖人之所以為聖人的顯著標志。在他們看來,最大的危險來自於對對手智慧的低估上。

一個人如果有才無德,就會失去人生的方向,幹下種種惡事,這對人對己,都是有害無益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對智謀的追求就不能無休無止,更不能失去對品德的培養。只強調智謀的人勢必會失去仁愛之心,於德有虧,做事就會不留餘地了。

俗話說,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刻意隱藏智慧往往是智者的第一選擇。這其中自有智者對智慧的獨特認識的原因,但更多的還是他們對智慧的反作用心存忌憚。在封建專制時代,一個人的智慧越高,如果他不為君主所用,他所面臨的危險也就愈大。縱是賣身投靠君主,他們也常常為君主所猜忌,被視為潛在的威脅。這就要求真正的智者以保身避禍為頭等大事,做不到這一點的人,總是那些不知收斂的人,他們的結局大多不妙。

對智計的迷信和依賴是許多人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應該說,謀劃別人沒有智計是不行的,可對智計的濫用和偏好也是有害的。撇開智計的高低優劣不論,單是對智計的這種誤解就不是智者所為了。智計和其他事情一樣,都有其兩面性,即有有利和有害的兩面。認識不到智計的這一本質,趨利避害就成了一句空話,智計的反作用就會讓人措手不及,一旦智計有失,便會陷於完全被動,難以應變。只有權衡智計得失、當用則用、當棄則棄的人,最終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12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我不想我不想我不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