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成長,是一個人從稚嫩到成熟的必經之路,也是對生命深度的探索和追求。在成長的路上,我們會做出選擇、思考、努力,也會付出代價,這就是成長帶給我們的力量。這篇文章7400字,預計19分鐘讀完,希望我們都能在成長的路上挑戰自己,突破自己。

成長是人生的必修課

今天來跟大家講講“成長”這個話題,我自己取名叫“相信成長的力量”。

在自然界,我們可以看到植物的成長、動物的成長。相較於動植物,只有人能夠超出肉體成長,進而引領其它方面的成長。

對於人來說,除了身體年齡之外,更重要的是思想、精神、心靈的成長,讓自己變得更好,好到自己從未設想過的地步。

作為一個農民的兒子,我在16歲之前從未想到過自己能夠走出農村。之所以後來能夠走出農村,就是因為16歲的我心中萌發了想參加高考,並考上一所大學的想法。

當時對我來說,對於上大學也沒太多想法,只是覺得進入大學讀書對我吸引力很大,這是最初的夢想引領我的成長的故事。

再後來我的人生又產生了很多其它的夢想,考北大,辭職下海創辦新東方,最後是新東方在美國上市。

18歲之前,我從未出過農村,萬萬沒想到後來能走遍世界,從一個“鄉村做題家”成為一個博覽群書,交友甚廣的人。

所以,我們其實很難想象自己的空間會有多大,但只要內心存有不斷前行的一種衝動、熱情,人生就能“天高海闊”。

拿我自己來說,除非我得了絕症,且無法治療,否則再多的艱難困苦我都不會放棄,我會憑藉著對生命的衝動和渴望,對夢想的執著去追尋更加美好的人生。

關於成長,4個錯誤認知

我想先講講哪些不是成長。

1、在同一個層次上做著不同的事情

比如,今天你做行政,明天做人力,後天又做市場,你永遠是在同一個層次上做,永遠在基層或者永遠被別人指揮,不需要自己動腦子。

因此,你學不到真正的經驗和積累真正的智慧。

很多人窮其一生都在不停地換工作,Ta對工作並非真的感興趣,也沒打算深挖,讓自己成為專家,這不屬於成長。

2、在不同的地域從事差不多的工作

比如有人在上海打兩年工,到北京打兩年工,又跑到深圳打兩年工,儘管你在不同的城市結交了不同的人,但是並不一定意味著你在成長。

3、做任何事情都在同一個思維層次上

人是會變老的。

但是,有些人的思維能力是不會提升的,他們一輩子就生活在褊狹、固執的自我意識中,永遠認為自己正確,他人是錯誤的。

這種單向性的思維非常有害,不管他換多少工作或者做多少事情,因為思維能力沒有得到提升,就意味著看問題永遠不會變得更加敏銳、通透、寬容、大度,也就意味著他並沒有成長。

4、無法走出舒適區

很多人都處在舒適區,希冀有一份安定的工作,只要不犯大錯誤,就不會失業,就能拿一份穩定的工資。

慢慢地,你會有一點點積蓄,買房買車,在熟悉的環境中建立了一個相對較為穩定的親友關係。

但這就是溫水煮青蛙,不知不覺地在舒適區中可能就失去了鬥志和向外延伸的慾望,不願意接受挑戰,拓展生命的新維度。

但我認為,人是被目標、訴求和渴望所引領的一種動物,成長是人生的必修課。

成長的2個要點

那麼,成長到底是什麼?我想說幾個要點。

1、自我革命

成長是對自己從內到外的一種革命。

外在革命就是進入不同的領域,學習不同的新知識,最後讓你產生外在的提升。

內在革命是思想觀念的革命,人類的成長與否,不是由我們的身體來作為衡量標準。當然,身體健康非常重要。

這裡插一句,我現在59歲,我還沒有發胖,因為我平常比較注意鍛鍊——我工作很忙,事務也很繁雜,但是我在辦公室的時候,每過40分鐘-1小時,我就站起來原地跑步,原地蹦,來回地扭動身體,運動讓身體處於更有活力的狀態。

同理,我們也要讓大腦思維保持活力,因為每一次成長都是一次對過去的否定和對未來的再造的過程。

比如,我到了北大以後,北大的獨立精神和自由思想給我帶來極大的衝擊。

在我做企業的過程之中,就深受北大經歷的影響,比如我對做企業,商業精神、企業家精神的一些看法。

2、提升價值

成長不斷地提高和改變對於人、事、世界的認知的過程。

直到最後你在某種意義上就說你的認知水平、判斷水平、思維水平,做決定的能力在不斷地提升,你所犯的被人看來是愚蠢或者是不應該犯的錯誤的錯誤率到最後越來越少的過程,這才是一個真正的成長的過程。

成長就是提升自己的內在價值和外在。

內在價值就是讓自己變得更聰明、智慧,有才華和才能;外在價值就是為了讓他人覺得你值得尊重,值得合作。

人生“三識”與2大能力

我經常說人生有“三識”:知識、見識、膽識。

1、知識

總體來說,知識的提升是成長的一個維度,這也是我們讀書學習的一個目的。

2、見識

見識有時和知識沒有必然的聯絡,是可以分開的。

不少中國企業家只有初、高中學歷,但是能把企業做得非常大。很多博士畢業的人反而把企業做垮了,這些就和見識而不僅是知識有關。

我母親儘管沒有文化,但是她是一個有見識的人,她知道孩子未來應該往什麼方向發展。

所以小時候她就要求我讀書,要我上高中,上大學,這是一個農村婦女能給予孩子的最好的成長路徑,母親的見識也成就了今天的我。

當然了,越有知識,原則上應該越有見識,如果到最後越有知識變得越沒見識,那就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情——比如書呆子。

3、膽識

膽識就是你敢於不敢於突破自己,勇敢地做一些你原來從未做過的事情,投身進去,縱身一躍。

但(商業)世界沒有萬全之策,沒有100%的保障體系讓你縱身一躍後不受任何損失,所以它是一種選擇。

我們從高中上大學不能算縱身一躍,因為我們知道在大學一定能學到比高中更多的知識,本科畢業,讀碩士、博士也不能算縱身一躍。

真正的縱身一躍是你跳進去以後,可能會失去安全感,甚至一敗塗地。但一旦選擇正確,可能會帶來巨大的成功這種東西它叫做縱身一躍。

婚姻某種意義上是縱身一躍,因為不管婚前關係多麼親密,也沒人可以保證婚後的生活一帆風順;創業也算縱身一躍,因為成功了可能就是中國著名企業家,但失敗了可能會血本無歸。

4、2大能力

是否能夠擁有知識、見識、膽識,涉及到你看事情的眼光、胸懷、層次、格局、思維能力,涉及到你的活動空間能力以及資源聚集能力。

活動空間能力指的是你能夠讓自己的活動半徑更大,這意味著你可能碰到的機會會更多一點。

活動空間大了以後,資源聚集能力自然會越來越強,這些人際關係,社會關係將會成為人生非常重要的資源。

5、8個成長標誌

成熟而不圓滑,老練而不世故,進取而不魯莽,果斷而不愚蠢,平凡而不平庸,探索而不迷惑,孤獨並不孤單,失敗不會氣餒,都是成長的外在標誌。

第1、成熟而不圓滑

成熟,就是做事情周到,照顧到所有人的利益;圓滑是所有行為都是基於自我保護,自私自利。

第2、老練而不世故

如果一個人到了三、四十歲以後不再堅持自己的原則,價值觀,不再堅持站在公正公平的立場上考慮問題,這就不是老練,而是世故。

第3、進取而不魯莽

人是需要有進取精神的。

進取是要在思考問題正確,或者對未來前進的方向基本上有把握,並且知道這個道路如果走不通的話會給自己帶來什麼後果的前提之下,再縱身一躍,進取往前。

第4、果斷而不愚蠢

愚蠢就是做事果斷,但不經大腦思考。

果有時候會出現幾種情況:一種是人云亦云;一種是固執己見。

這看起來表面上很果斷,雷厲風行,但這是一種愚蠢,因為他沒有真正地去思考所作所為對身邊一切,包括人和社會的影響。

第5、平凡而不平庸

做人是可以平凡、樸實、樸素,但是不能平庸。平庸就是自己不動腦子讓自己的生命有所提升,心甘情願地陷入懶惰或迷惘中。

平凡只是一種心態,我可以不穿名牌衣服,住小房子,不買汽車,但是內心中間依然在追尋中未來更加美好的前途和生活。

第6、探索而不迷惑

迷惑就是不知道東南西北,甚至不知道方向在哪,也沒有意願去探索。

第7、孤獨而不孤單

人可以享受孤獨的生活,孤獨的生活中可以有很多思考。但是孤單是感覺到形單影隻,好像全世界就我一個人,無人陪伴。

第8、失敗不會氣餒

很多人遇到困難容易氣餒、放棄,這也是一種不成熟的標誌。因為這個世界上有各種艱難困苦、挫折不幸。

在此過程中,你的態度,就帶來了未來對於你的生命到底是提升,還是繼續待在低層次痛苦中間的狀態。

我常常講:中國古代文人最優秀的作品很多都不是在一帆風順的時候寫出來的,比如蘇東坡在流放到黃州之前,其實沒有太多的名篇。我們今天背誦的蘇東坡所有的好詞,都是在他被流放以後寫出來的。

“大江東去浪淘盡”也好,“十年生死兩茫茫”也好,基本上都是遇到了人生的困境,在困境中他思考、昇華,最後寫出了優美的詩詞,成了中華文化的璀璨明珠,永恆篇章。

成長是對生命的深度、高度和意義的不停追尋。有的人會說:好死不如賴活著,我覺得也挺好。

但是,我個人認為人只有一次生命,因緣聚合成了我們,人的生命就像蠟燭燃燒一樣——當你活著的時候,靈魂和肉體都在燃燒,所以你的靈魂也會閃閃發光。

但是,當蠟燭燃盡時,火就滅了,沒了。正因如此,我們應該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讓每一天過得更加精彩、充實,幸福和快樂。

最近電影《送你一朵小紅花》很火,它講述了兩個得了癌症的年輕人的故事,講述了生命無常之中的友情、愛情和親情。

易烊千璽飾演的男孩的母親說了一句話“人來了總是要有結束的,總是要去的。”

不管是去得早,還是去得晚,既然來了人世,不管遇到什麼艱難,我們就應該把每一分鐘活好,對生命豐富度、深度、高度、意義有一種追尋的態度。

如果說得悲壯一點就像屈原說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成長6大關鍵詞

在人生的思考中間,我覺得一個人如果要成長的話主要是幾個關鍵詞:思考、選擇、目標、行動、進取、挑戰。

1、思考

我認為最重要的還是要會思考。我們最初的成長是被別人安排的,比如從上幼兒園到小學、中學,某種意義上是被父母安排的,因為當時我們還不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

但是,一旦我們進入大學以後,獨立思考能力就成了成長必備的能力。

因為你要了解在人生之中,你到底最喜歡什麼,應該選什麼專業,學到什麼樣的深度,未來從事什麼樣的職業,尋找什麼樣的朋友、物件,什麼樣的書對你的成長更有好處……只有你思考以後才能往前選擇,你連思考都沒有是不可能有選擇的。

我們對於生命中的事情需要做出兩個判斷:一個是事實判斷;一個是價值判斷。

事實判斷比較“簡單”,比如說天冷了,要加衣服;北京在上海的北面,這些是事實判斷。

但是,畢業以後應該住在北京,還是上海?應該讀這本書,還是讀那本書?應該跟這個朋友交往,還是跟那個朋友交往?

這些都是價值判斷,都需要你對自己的原則、價值體系進行某種思考,最後做出選擇。

2、選擇

思考完了以後,我們應該做出選擇,決定往哪個方向走,但一次選擇就等於一次放棄。

你選擇了住在上海,就不可能同時住在北京;你選擇了創業,就不可能同時在其他公司打工。

選擇實際上是放棄和得到的同步進行。如前面所說,凡是縱身一躍的選擇我們就要思考特別完整。

但也不能前思後想,瞻前顧後,最後乾脆就不選,不選擇是人生最糟糕的選擇。因為你對現狀不滿,又不選擇改變,這才是人生最悲慘的境地。

《送你一朵小紅花》裡的小男孩因為生病不能去看這個湖,但是最終還是找到了自己夢中的那個湖。其實就是對“人生往前走,追尋自我和生命”的啟示。

假定人生結局相同,你是主動地選擇,還是被動地接受他人的安排?

當初我從北大出來就反覆地問了自己:出了北大,放棄你的學者生涯會不會後悔?

我的回答是,因為這是我主動選擇的,到今天為止我也沒有後悔過。

那選擇的依據是什麼?

我覺得選擇依據最重要的就是內心,你覺得你應該過一種什麼樣的生活。如果你的內心告訴你,“葛優躺”就是你想要的幸福,並且在從未感覺到心靈的空虛、人生的無助,我覺得也可以。

但是一般來說,這種被動的一種選擇狀態不太容易帶來好的結果。

3、目標

對我來說,我覺得人生目標一直是拉動我前行的一種力量。

目標可以來自於內心對某種東西強烈的渴望,也可以來自於外在的某種刺激或誘惑。

如果讓你去徒步20公里,完成以後你什麼也得不到,或是告訴你完成之後,有一隻烤全羊或一瓶美酒等著你,可能後者會促使你更願意去行動。這一隻烤全羊或一瓶美酒某種意義上就是目標。

有時候目標很平淡,有時候目標意義非凡。

比如,我在農村時候的目標就是要考上大學,在北大的目標就是希望留在北大當老師,然後是出國,但這個目標沒有成功。

於是,我就希望從北大出來,賺點錢自費去美國留學。

結果新東方幹得挺好,留學就暫時擱置了,未來我想更多地為農村地區和山區的孩子們、中小學生們能夠多做點事情。

人生目標它總是不斷變化的,但它會讓你採取行動。

4、行動

人生如果沒有行動的話,那麼一切夢想都是白日夢。

行動就像運動一樣,剛開始你會覺得很累,但逐漸地參與到其中,慢慢獲得了樂趣。

我很喜歡滑雪,但是在很多人看來零下十度左右穿上滑雪服、滑雪板、還要摔跤,有什麼好玩?

很多人沒有滑過雪,但是一旦滑雪以後很多人就把它叫做“白色鴉片”,為什麼?因為越滑越開心,參與滑雪這件事情本身讓人獲得愉悅。

行動也是一樣的,一旦行動起來,你就有了參與感,慢慢地就會發現不行動是很難受的。

我在北大也曾懶散過,睡在床上,看看書,拿個飯盆到北大食堂打個飯,基本就這樣的一種生活。

後來我做了新東方,體會到了行動的快樂——因為不行動的話,新東方就會倒閉。

懶惰和勤奮都是一種習慣。我們經常說一個人勤奮會很累,一個人懶惰了就不累,其實不是這樣的。

我們農村有一句話叫做“越睡越懶,越困越貪。”勤奮只要不是過度地拼命,過度消耗自身,就會帶來活力。

5、進取

進取不是一次性的事情,是每天的事情,每天進步一點點,一生就是巨大的進步。我們不要希望奇蹟發生,沒有人能夠一蹴而就。所有的奇蹟,都是日積月累的結果。

6、挑戰

挑戰就是要不怕失敗,在失敗中間尋找機會。

有一句話說“失敗對於真正有成功素質的人來說,那是寶貴的財富”。但是失敗對於失敗者來說,那就是一個純粹的失敗。

在我們人生中間發生的事情對我們來說到底是具備意義還是不具備,是要看你面對這些事情你所採取的人生態度來決定的。

我常常說我人生中的失敗和挫折比我的成功要多一些,比如我是考到第3年,才考上大學的;進了大學以後得了肺結核,在醫院裡關了1年;後來連續3年出國失敗。

因為和學校有一些糾葛,最後還受到了處分;在中國做企業,尤其在90年代更加艱難,出來幹新東方也是各種各樣的挫折和失敗、困苦,可以說一言難盡。

在此中間,由於我不放棄,堅韌不拔地往前走,最後某種意義上既成就了我自己,也成就了新東方。

成長的5個制約

在成長道路上我們總會遇到一些困難和制約的,我把它歸結為5個困難和制約。

1、環境的制約

環境會限制你的認知。在農村待著,就會被農村侷限;在小城待著,就會被小城侷限,在大城市,也有可能被大城市侷限。

能超越環境的畢竟是少數,像諸葛亮一樣隱居隆中,但卻有三分天下眼光的人,世間罕有。

人是被環境所影響的動物,我們身處的大環境,比如疫情、中美關係,都對我們個人產生影響,包括城市、公司和家庭。

有的公司文化好,對你的成長就會有很好的幫助。如果這家公司文化不好,是勾心鬥角的文化,那對你的未來就會產生很大的傷害。

總而言之,你要考察你的環境問題對你的成長是不是有利。

我特別鼓勵大家去尋找對自己成長有利的環境,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到不同的大學去上學,在國內上完,還希望到國外大學去上學。

2、關係的制約

關係制約是指你認識的人是否能夠給你帶來啟發和見識。

有人說,你的眼光是你周圍關係的總和,我覺得是比較對的。

如果我沒有考上北大,我就在農村的話,現在我的見識可能就是我和農村小朋友(現在已經是老頭子)見識的總和。

進了北大以後,北大學生的平均水平就變成了我的水平;在北大當了六年老師,北大老師的平均水平某種意義上又體現了我的水平;後來開始做新東方,和一大批企業家在一起,這樣我從企業家身上也能學到很多東西。

總而言之,就是你周圍認識的人、不認識的人對你的眼光、成長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3、學識的制約

你是否還願意學習、願意進步。我們人生成長的學識和見識來自於3個方面:

工作中經驗的積累讓你變得更加有學識,在某個專業領域的水平變得更高。

身邊的人水平很高,都有雄心壯志、遠大眼光,一定能提高你的學識。劉邦帶著蕭何、韓信、張良打下了漢帝國,但是他們在成長之前都是普通人,都是縣裡的小官僚,就是因為有雄心壯志,聚在一起,相互砥礪。

你是不是願意主動學習更多知識,比如很多人主動去上商學院,閱讀大量的書籍,這就是你突破學識制約的表現。

4、變化的制約

很多人不願意變化,待在舒適區以後不願意主動改變已經適應的生活。從奧巴馬開始到特朗普,美國都是要“change”,我們人生也是一樣的。

當然,可以改良性地改變,也可以革命性地改變,如果你覺得眼前的狀態已經你不太滿意,又不願意去改變的話,那麼你就不可能有新的契機。

我人生的一次最大的改變就是從北大出來,當時儘管北大給了我一個處分,但我其實可以繼續安穩地在北大待著,慢慢熬成教授。

當時我在是否離開北大這個問題上還是做了很多鬥爭,離開北大就變成了縱身一躍,但後來我覺得如果進入一種新的、不可預料的狀態相對能夠激發我的生命活力的,可能會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5、剩餘價值的制約

人生都是積累的過程,你慢慢買了房子、汽車,有了很好的工作,你覺得這些東西丟了會太可惜了。

某種意義上你是待在現狀中,你就不太容易產生人生突破性的革命狀態,也會使你成長的速度變得更加慢一點,但這讓你覺得是有價值的。

寫在最後

總結一下:

第1,成長是個人的選擇,無關乎他人,甚至無關乎周圍的環境;第2,成長是一種有意為之的行為,不是潛意識的成長,也不是自然的成長;第3,成長一定要付出努力,不然不可能有任何收穫;第4,成長要付出代價的,有些東西必須割捨,如果不願意放棄一些東西,成長很難實現。

24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生活中哪種人能夠做到風險化解大事化小 、小事化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