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夭夭是我簡書裡的文友,因為愛好文學,我們總是能聊到一起。

在我印象中,夭夭是個漂亮又積極上進的美女,文筆功底深厚,又非常熱愛生活,我很是羨慕她的生活狀態。

有一次聊天的時候,她說其實她非常自卑,這讓我很是吃驚。

她說:真的,“我不行”,這三個字總時不時在我的耳邊響起。

雖然生活中有很多人都羨慕夭夭小康的家境,長得還算漂亮的外表,事業上也不甘落後,幸福美滿的家庭,但夭夭還是覺得自己不行。

夭夭是父母最小的孩子,父母在將近40歲才生的她,自然是非常寵溺。

所以夭夭到二十歲之前,父母都捨不得讓她做家務。比如吃完飯媽媽說:讓夭夭去洗碗,爸爸就會說:她會嗎?然後爸爸就去把碗洗了。

洗衣服又擔心她洗不乾淨,爸媽又都給代勞了。

而且生活中包括上學,找工作,任何事情都由父母替她決定,包辦。

時間長了,自然養成夭夭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什麼事都要問父母的習慣。

父母一邊包辦,一邊打擊,以致於夭夭年齡大了,讓夭夭去做什麼又做不來的時候,父母就會在一邊嘆息:沒本事,以後該如何生活,都替你發愁。

夭夭結婚了,在街上偶爾遇到姑姑,姑姑關切的拉著她的手,擔心的問:你什麼都不會,你老公能和你過日子嗎?

這些無形中給夭夭灌輸了一個觀念:我不行。

雖然後來夭夭非常努力,一直在證明自己還可以。雖然在一些人看來都非常優秀了,但她還是覺得自己不行。

夭夭說:她從小就是老師和家長眼中的乖乖女,不善言辭。對於自己不喜歡的事物不敢發表自己的意見,不敢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不敢表達自己的憤怒。

慢慢的變得不敢和陌生人交流,有時候很想逼著自己去突破一下,可是最終還是徒勞。

不敢在人多的地方發表自己的意見,害怕別人否定自己。別人的一個眼神,一句話都能讓她糾結好久。

有時候有些事自己覺得自己能夠做的好,可是別人一提出質疑,自己也就慢慢的預設自己是不行的。時間一久慢慢的自己變得自卑。

身邊很多人都說她是一個老實人,其實她特別不喜歡這個標籤。她特別希望自己能夠是一個能說會道的人,能夠無障礙和任何人暢聊。可事實是越想就是越做不到,於是就陷入了這樣的一種無限迴圈當中。

這種自卑伴隨了她整整半輩子,也折磨了她整整半輩子。

雖然不能選擇自己的原生家庭,但後期一定是可以自我調整的,那就是接納自己。

在夭夭身上,我們彷彿看到了一個父母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很多時候在傳統家庭觀念中,“聽話”滿足了父母的成就感,但“聽話”的孩子本人好像不太開心。

“聽話”的孩子想聽到媽媽說“寶貝,你想幹什麼”,但經常聽到的是“寶貝,媽媽覺得你應該幹什麼”“不聽我的,將來有你後悔的”。

“聽話”的孩子在成長中一直壓抑自己的想法,久而久之就會害怕犯錯,討好父母和老師、領導,希望獲得別人的認可,這樣就會在人際關係中忽略自己的真實感受,最後即使獲得了別人的認可,自己也開心不起來。

夭夭的成長經歷證明:為什麼有的家庭優越,孩子卻很自卑,有的家庭貧窮,孩子卻很自信,這和家長的教育方式息息相關。

那麼究竟該怎麼辦呢?很多人已經習慣於這種固定的模式,自己每天很不開心,卻又不知道為什麼,更不會想著去改變。

首先要接納不行的自己,放下所有的慾望,簡單生活,不要和人攀比,一直告訴我行,我很棒。

最後,可以嘗試一下“不一樣的感覺”。我們的經驗告訴我們一定要“這樣做”才行,那我們是不是可以堅持一下自我,多嘗試一下內心希望的“那樣做”呢。透過和以往不一樣的行為方式,感受“不聽話”帶來的快感,這是對自己最好的獎勵。多突破一下常規,你會有更好的體驗。

日常如果還有這方面的困惑,可以多看看相關的課程、書籍和文章,也可以從專業心理諮詢師那裡獲得幫助和支援。

衷心祝願親愛的夭夭以後做個“不聽話”的人,這樣她會活得更舒坦一些。

因為有一句話非常經典:討好別人遠沒有討好自己重要。

·

13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臨近年關,誰能搞定親戚拜年這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