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有趣概念的第009天——“親戚的本質”
親戚並不意味著更親密
在我們的印象中,有一些關係可以無須利益牽制,只需亮出關系本身就能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其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種就是親戚關係。
很明顯,親戚關係本身只是一張親密關係的傳遞圖。但根據六度理論,地球上所有的人都可以透過六層以內的熟人鏈和任何其他人聯絡起來(也許最終不是六而是七,但並不重要),為何透過親戚關係的傳導後就顯得特別親密呢?原因是親戚關係被人為地賦予了一些額外的價值。
六度理論
要知道親戚關係為什麼能讓人與人之間變得更親密,就得弄清楚親戚關係這個概念是如何形成的,皆因需求所致。原本動物裡是沒有這個概念的,頂多直系親屬之間可能會一起生活一段時間,然後,就沒有然後了。可人不同,人懂得合作,知道“抱團取暖”才是提高集體存活率的好辦法。那“抱”誰呢?最方便的當然就是“抱”那些離自己最近的人了。
抱團取暖
由於古時候談不上什麼交通工具,因此基本在哪兒出生的人就在哪兒想法子求存,交流方式也比較原始,自然就極少有規模性的人口流動。因此,在同一個地方一起求存的多數人之間就多多少少有點兒關係。尤其是血親和姻親見面的次數多,交集也多,“一大家子”的概念就這麼形成了。之後就慢慢形成了族,有了族長、族人的概念,這時團隊就開始龐大起來了。
族的概念和親戚類似,都是為了生存而聚集起來的團體,團體成員之間互相協作、互相幫助、互相信任,共同面對困難、抵禦外敵。
被譽為“東方古城堡的客家土樓(外部)
被譽為“東方古城堡的客家土樓(內部)
但是族也好,親戚也罷,這些所謂“關係”的產生,都是有特定時代背景的。那就是生產資料極其匱乏、生活方式極其原始、與外界的聯絡極少、不得不重度依賴小區域協作來滿足基本生存所需的時代。就算一個人非常有能力,但由於沒有便利的交通和資訊流動,社會分工又比較粗糙和原始,這就讓個人能力的變現變得極其困難。在那個時候,“親戚”概念的產生幾乎是個必然,因為每個人都不得不依靠同身邊人的協作來生存。
協作生存的時代
然而,時代總是在進步,世界永遠是向著更高效、更易連線、更細分工的方向發展的。我們幾乎可以肯定,親戚這個概念一定會進入博物館。這只是個時間問題,因為人們不再需要它求存了。
不用到很遠的未來,哪怕是現在,不管你會幹點什麼,幾乎都能讓自己的服務匹配到相應的需求,同時也能輕鬆兌換到你想要的任何等值的東西,那麼我們自然就無須只選擇跟身邊的人進行協作與抱團,因為距離不再成為一個問題。
當“親戚關係”的額外價值逐漸淡去,談親戚必親密的說法也將成為無源之水,漸漸失去存續的基礎。
現代社會不需要再協作求存
不見走親,只剩訪友
親戚的概念要淡去也是需要時間的,而且還分地方。有這麼一個現象,越是在大城市,走親頻率越低。而離城市越遠,則走親頻率相對越高。是不是真如很多人所言,城市多冷漠,少了些許人情味兒呢?
這就看你對“人情味兒”是如何定義的了。中國人講究人情,主動做足面兒上的禮數,一般兩個原因至少佔一個:一是被社會口水裹挾,認為想融入大眾群體就只得跟著行事;二是想佔便宜,希望用人情來模糊化自己的目的,試圖用低價值去交換高價值。這也很好理解,因為親戚關係講的是“情”,對利益交換的感覺淡一些,在這裡低價值的人更容易與高價值的人攀上。而人情又是按“個”來計算的,並不以價值大小為轉移。
因此,很可能並不是城市裡少了人情味兒,而是因為城市人的生活圈子更大,對走親這件事也看得更為透徹,他們更樂於平等相交,樂於將“走親”併入“訪友”。當利益因素被最大限度地從交往中剔除時,我們才能以最舒適的姿態享受情感。
將“走親”併入“訪友”並非只是某一個群體的做法,而是未來的主流。有越來越多的人,正在慢慢朝著這個方向走。可以對照一下自身,是不是跟不太容易相處的親戚走得越來越遠了?既然都是親戚關係,為何我們變得漸漸只願意跟好相處的親戚相處呢?因為親戚的概念正在淡化,朋友的概念正在加強。
現代人更樂於平等相交,將“走親”併入“訪友”
親戚關係以血緣和婚姻等因素為關係來源,是無從選擇的,而朋友關係,卻是以興趣、利益為結交來源,是自願形成的。當我們結識陌生人的成本越來越低,信任成本越來越低,與人協作越來越便捷、越來越不受地域限制的時候,我們會傾向於哪一種關係是不言而喻的。我們常常以為自己還在走親戚,其實走的只是朋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