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人的情緒,是一種狀態,會影響大腦決策,間接左右人的行為。

好的人生狀態,離不開正向情緒的激勵。但人的天性,往往趨於即時滿足,即時宣洩、即時享受。

《七宗罪》裡包括:傲慢、嫉妒、憤怒、懶惰、貪婪、暴食和淫慾。這些是過度即時滿足的外在表現。

常說痛苦來自慾望和現實的差距,其實這便是得不到即時滿足,而帶來的負面情緒。

人的痛苦之一 —— 過度即時滿足

小孩子得不到玩具,會哭會鬧來折騰父母,引起父母的關注;一天家務勞累,妻子得不到丈夫的關懷,會心生悶氣或大吵大鬧。

簡單來說,是追求一種滿足感,所帶來的負面情緒。不是追求滿足不好,而需要擺正自己追求滿足的本質。

設立目標沒有錯,錯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忘了初心。

原本女孩只是想讓男孩溫柔地喊她一句“親愛的,我想你了”。方式方法不當,鬧成了分手。

滿足感,會帶給人愉悅的體驗。慾望是個好東西,但不能被它擺佈。

比如:滿桌的美食,結果就是肚子吃撐。因為一心想著的是滿足食慾,見好就吃。結果可能是,吃撐肚子不舒服,吃胖,不健康。負面情緒隨之就來了。

比如:男人好色。美的東西,它的價值在於帶來愉悅和健康的身心體驗。過度追求滿足感,美景和美色,便成了“殺人”利器。

同即時滿足相反的詞——延遲性滿足。

面對人生的誘惑,需要我們保持長期主義,初心不變,透過延遲自己的滿足感,激勵自己,來追求和守護內心對美好事物的嚮往。

堅持以健康的大腦和健康的身體為宗旨,今天守住正念,明天才有更好的自己。

人的痛苦之二 —— 缺乏認知

人類文明的發展,很多是建立的反人性化的機制上完成的。如何理解管理痛苦以取得進步,就是我們面對痛苦需要的認知。

不同人生階段,不同的痛苦會出現,這是大多數必須經歷的過程,逃不了,躲不了。

不幸的人,在一個階段,會同時經歷諸多階段的痛苦。

好比:親人離世,族人反目,失戀,失業等等。

天災、人禍來臨,我們傾向釋放不滿。痛苦是正常的,不痛苦反而不正常。但不能因為痛苦,而毀了自己。

怎樣去體驗痛苦,感悟痛苦,需要認知的覺醒。意識到意識的存在,察覺到察覺的重要性。

簡單說,感受痛苦的同時,感受痛苦可能帶來的好處,從好處中,著手管理痛苦。

好比:女友提分手,很痛苦,感受到分手後的被拋棄感、內心氣憤感等,好處呢,你可以感受到作為“受害者”一路的心裡歷程,情緒及心理上的變化,察覺人性。另外好處呢,起碼在結婚前,你也知道,女友是不愛你的,繼續發展後果會更嚴重。還有好處呢?怎麼去和女性相處、關心女性、“迎合”女性的內心需求等。

痛苦會隨時發生,怎麼樣去認知它,就顯得十分重要。

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建立的情緒ABC理論,就是認知的方式之一。

在ABC理論模式中, A是指誘發性事件; B是指個體在遇到誘發事件之後相應而生的信念,即他對這一事件的看法、解釋和評價; C是指特定情景下,個體的情緒及行為的結果。

可以簡單列為以下模式:黑色和紅色,各代表不同的過程和結果。

不同的信念產生不同的結果,不同的認知導致不同結果。透過好的認知過程,管理我們遇到的痛苦。痛苦不能白白承受,讓它產生價值,便是我經歷痛苦和沒經歷痛苦的最大區別。

人的痛苦之三 —— 價值觀缺失

人的相互比較,會有金錢、財富、健康。但最終其背後的比較,是價值觀的較量。

同樣八九十歲高齡老者,農村的老大爺和城市老大爺相比,精氣神和腦子靈活度相差十萬八千里。背後的原因之一,不同人員對學習的價值觀的不一,常年累積後,差別越鮮明。好的例子比如:鍾南山院士,八十多高齡還奔赴一線戰勝病毒;指揮家鄭小瑛,近九十高齡,還舞臺上指揮交響樂。

價值觀是人基於一定的思維感官而作出的認知、理解、判斷或抉擇,也就是人認定事物、辨別是非的一種思維或取向,從而體現出人、事、物一定的價值或作用。

好的人生價值觀,是我們面對痛苦、面對困難、面對挑戰的堅強後盾。

我們是抱怨問題的心態,還是解決問題的心態;是抱怨痛苦,還是接納痛苦。不同的結果導向,隨之而來是不同的處理應對方式。好與壞,取決當下的選擇和價值取向。

每個人都有痛苦,痛苦點不同,程度不同,與其被痛苦追趕和逼迫著,不如靜下心來,尋找自己。反思自己是否擁有支配痛苦或解決困難的能力,反思是否有將痛苦內化為成功助力的心。

靜下心,回過頭,想一想,做一個有內心豐富、強大的自己。

4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這件事可不可以這樣辦?抑或談談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