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曾經說過:永不抱怨的人生態度才是第一位的。
漫漫人生的道路上,一個人總是會遇到這樣或者那樣的煩心事情,這時候如果自己與其嘮叨不休,還不如自己換種態度去對待它。
面對事情不和心意,或者利益受到威脅的時候,便會覺得自己受了委屈,於是,開始埋怨命運的不公和自己的無助,卻不知,抱怨過後,情況不但不會改善,反而會招來更大的麻煩。
生活中事例比比皆是。
張麗在公司剛轉正需要經常加班,穩固自己的職位,可是如果這樣孩子就沒有人帶,正當面對兩難,老公提議讓孩子的奶奶帶,面對工作和孩子,只有選擇更有利的,於是把家婆請來照看孩子。
可是接下來的事情,讓我們都是感覺到比較失敗的。如果說埋怨是一種態度,那她就屬於態度出了問題。
隔輩帶孩子,畢竟屬於年代不同,照顧孩子的方式和觀念肯定也是有所不同的,因此張麗開始看不慣婆婆的任何舉動,做飯沒營養,不是鹹了就是淡了,孩子不乾淨,不是髒了就是破了等。
看的是滿心的怨氣,下班就開始發牢騷,抱怨,自己當初找一個乾淨利索的婆婆等。對此婆婆也甚是委屈。
老公知道之後,就開始勸解張麗,並且安撫她,老人也不容易,這個年齡帶孩子難免有點力不從心,我們下班多幫襯一下就可以了。不能過多抱怨,怨天不公,我們多做一些,時間久了就適應了。
面對勸解,張麗不僅沒有聽進去,反而認為是老公在偏袒婆婆。
以至於怨氣更重,認為自己一個外姓人說話不頂用,說多了成了埋怨,自己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可是沒有人領情。
婆婆看著兒子為難,夫妻不睦一時間也不知道如何是好。
一天下班回到家,遠遠地就聽到孩子在哇哇大哭。張麗不分緣由,進門就和婆婆爭吵,責怪婆婆沒有看護好孩子。並稱“不是自己親生的就不好好的照看”。
婆婆滿肚子的委屈無處可講。第二天不告而別,回老家過逍遙日子去了。
婆婆走了孩子沒有人帶,離職,張麗有捨不得,不離職孩子實在無人照看。
一時間才發現自己失去的更多。
這才明白,自己話太多了,而且抱怨的太傷人了,為時已晚了。
老子認為,“少言寡語合乎自然”。
如果放到生活中,就是少說一些不必要的話,一個人話特多,還不如不說話,保持沉默來得更有力量。
就好比小溪流水,從不說話,但是當水中的石頭濺起浪花時,浪花與石頭就是水的語言,久而久之,石頭也被磨得相當光滑。
在生活當中也是一樣的,發牢騷,也應該看準時機,否則會適得其反,張麗自己本身就是有求於婆婆幫忙照看孩子,自己上班。
大家的目的都是為了家庭更加美好。婆婆畢竟是年紀大了。帶孩子這種比較細緻,不應該按照年輕人的習慣嚴格要求,更多的應該多體諒婆婆的不容易。
遇到衛生不乾淨,下班自己收拾,孩子不利索,下班回來給孩子捯飭。
這是一種無聲勝有聲,無言語,直接做好,這樣兩個人都不為難,家庭也會很和睦。
婆婆也肯定會有所改變,更加全心全意的照看孩子,照顧家人。
無論什麼時候,什麼事情,如果不滿意,就不要強求,如果放不下,就設法改變他,當改變不了的時候,那就換一個角度考慮和對待。千萬不能抱怨,埋怨,嘮叨。
第一讓人心煩,第二讓人厭倦,真的甩手撂挑子了,傷害的最後還是自己。
畢竟任何人都是有脾氣的,每個人也是有每個人的生活方式的,應該學會尊重。
人生苦短,與其浪費時間去抱怨,這個不好那個不行的,還不如自己動手去改變事情。
如果不改變自己,那接來的事情,必定也是會重蹈覆轍,
與其發牢騷自己的婆婆做飯菜不和口味的時候,我們為何不想著,為什麼不和口味呢?
為什麼不想著自己去燒飯呢?不能改變的事情和改變不了的事情,要動手改變自己。
當你不停地抱怨,喜歡抱怨,你會發現周圍可以抱怨的事情很多,煩人的交通,八卦的同事,刻薄的上司,難纏的客戶,飆升的房價。
假如你要是不抱怨,你會發現樂事也不少,其實,抱怨是在提醒你做出的改變與行動,抱怨並不可怕,只是生活中,我們更習慣抱怨,卻不習慣改變。
放下成見,放下怨言,踏實地做好每一件事情。你的生活將會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