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論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無法迴避的問題。與別人爭論的結果無非就是兩種,“對”或是“錯”。
但爭論的”後遺症“卻很嚴重。大多數人在經歷一番激烈的爭論後,爭論的雙方影響的不止是心情,還很大程度上影響彼此的感情,甚至摧毀彼此的好感和信任。
因為爭論,雙方撕破嘴臉,大打出手或是反目成仇的事件在歷史上,生活中,工作中屢見不鮮;因為爭論,由一件小事升級演變為惡性事件的新聞也時有發生。
如何在日常生活、商務活動與社會交往中有效解決爭論的問題,又能夠影響他人,讓人接受你的觀點。我們不妨試試這樣去做。
1, 永遠避免和別人正面衝突
生活中十之八九的爭論結果是,使雙方比從前更相信自己是絕對正確的。你贏不了爭論!要是輸了,確實你就輸了;假如贏了,你還是輸了。
筆者在這點上有深刻的體會,幾年前,在職場上有一位很投緣的同事,作為同是從事管理的女性,因為有相同的經歷和見解,所以惺惺相惜,相處甚為和諧。
在工作上我們相互幫助,在精神上給予鼓勵,這在職場上是很難得的友誼。
某一天,我們因為一句成語的對錯發生了爭論。雙方個性都很要強,都堅持己見,互不相讓,結果鬧得不歡而散。
最後查相關資料才發現,兩句都沒錯,都是對的。但我們的友情卻因為此事大打折扣,從此疏離,漸行漸遠。
我們爭的是對錯,輸的卻是友誼。
在爭論中,就算你爭贏了,勝利了,使對方論點被攻擊,證明他一無是處,或許你會洋洋得意。但他呢?你使他自慚,你傷了他的自尊,他會怨恨你,即使口服,心也不服!
本傑明.富蘭克林說:假如你老是抬槓,反駁,或許能偶爾獲勝,但那是空洞的勝利,因為你永遠得不到對方的好感。
所以,你應該權衡一下,你是要口頭的,表面上的勝利,還是想得到別人的好感呢?
爭一時的對錯,最直接的結果就是產生矛盾,天底下只有一種能在爭論中獲勝的方法,那就是避免爭論,因為人的心意不會因為爭論而改變。
2, 別指責別人的錯誤,避免製造敵人
羅斯福說:假如他決策的正確率能達到75%,就達到他預期的最高標準了。像羅斯福那樣的人最高希望也僅是那樣,那你我呢?
如果你不能確定,你百分之百的時候是對的,你憑什麼要指責人家的錯誤呢?
你告訴他錯了,你以為他會感激你?不,永遠不會!因為你對他的智力、判斷、自信、自尊,都直接地給予打擊,他不但不會改變他的意志,而且還想向你反擊。因為你傷了他的自尊。
假如你總是說別人不對,挑別人的錯,別人會認為你對他不真誠,不友好,又如何期待從他人身上得到友善和回報呢?有句成語叫做“投之以桃,報之以李”。
如果你要糾正某人的錯誤,就不應該直率地告訴他;而要運用一種非常巧妙的方法,才不會把對方得罪了。
如果有人說了一句你認為錯誤的話,你知道他是說錯了。若是用下面的口氣來說,似乎比較好一些:
“好吧,讓我們來探討一下”………
“可是我有另外一種看法;當然也許是不對的。”
“因為我也經常把事情弄錯,如果我錯了,我願意改正過來………”
“我這種想法不知對不對,你看哪裡能糾正一下”
這些句子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普天下的人,決不會責怪你說這樣的話。無論處在什麼場合,處在何種環境,沒有人會跳出來反對你。
俗話說“人有短,切莫揭"
如果你要獲得人們對你的同意,不對你產生敵意,就是尊重別人的意見。
若是我們對了,我們應巧妙婉轉地讓別人贊同我們的觀點。
永遠別指責對方是錯的,不妨用點外交手腕,先肯定對方,再用溫和,平靜,友善的話語和處理方式。
3, 勇於承認自己的錯誤
人都需要得到一種自重感。當你自己承認錯誤時,他唯一能滋長自重感的方法,就是採取一種寬大的態度,顯示出他的仁慈。
假如我們已知道自己錯了,一定會得到責罰,那我們何不先責備自己,找出自己的缺點,那是不是比從別人嘴裡說出的批評,要好受得多?
如果在別人責備你之前,很快地找個機會承認自己的錯誤,對方想要說的話,你已替他說了,他就沒有話可說,那你有百分之九十九會獲得他的諒解。
戰國時期,趙國武將廉頗和文臣藺相如不和,廉頗好勝心強,處處為難藺相如。
藺相如知道後,為大局著想,每次都故意躲開,不跟廉頗衝突。
廉頗知道後很慚愧,於是背上荊條上藺府請罪,獲得藺相如原諒,從此兩人攜手興國,成就了流傳千古的”將相和“這段佳話。
所以,當我們發現錯誤的時候,我們要快速地、坦直地承認我們的錯誤。運用這種方法,不但能獲得驚人的效果,而且在若干情形下,比替自己辯護更為有效。
有這樣一句話:用爭論的方法,你永遠無法得到滿足。可是當你謙讓的時候,你可以得到比你所期望的更多。
尼采在《善惡的彼岸》中說:
“與惡龍纏鬥過久,自身亦成為惡龍。凝視深淵過久,深淵將回以凝視。”
人的一生中會遇見很多事和人,如果凡事都要爭論對錯,到頭來只會累了別人,也苦了自己。
佛曰:不爭是智慧,不辨是慈悲!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不爭不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