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這是一本由著名心理學者陳海賢老師寫的書。他以公開課的形式,透過50堂循序漸進的課程,告訴我們該如何改變自己。

這本書裡讓我印象最深的是,陳老師講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說的不是事兒而是關係!這對於我來說是個很新穎的概念,仔細琢磨之下,又覺得十分有道理。

定義你這個人的其實是你的社會關係,離了它你就成了一片空白。因此所有的交流當然是在談論關係了。陳老師舉了幾個例子。

說有一個朋友向一位丈夫借錢週轉幾天。因為兩家關係很好,而且那個朋友為人十分可靠,丈夫便將錢借給了他。等那位朋友如約還錢之後,丈夫就跟妻子說:“前幾天朋友向我借了筆錢,現在已經還給我了。”

誰知道妻子很生氣:“你怎麼老把我們家的錢借給別人?”

丈夫說道:“你氣什麼,朋友你也很熟啊,而且人家已經把錢還了。”

妻子問:“那你為什麼不告訴我?”

丈夫說:“我這不是告訴你了嗎?”

妻子隨後就不說話了,一連幾天都跟丈夫生悶氣。

你可能已經看出來了,妻子表面上是在說丈夫不該把錢借給別人,但實際上是在表達丈夫沒跟她商量的不滿。她其實是在宣示一種關係:我們家的重要決定到底需不需要我同意!

明白了其中的關鍵,這個丈夫就該採取不一樣的交流方式。就算不能立刻讓妻子消氣,也不至於演變成冷戰。

書中還有很多例子,十分生動有趣。讓我聯想起自己在交流中常犯的錯誤。女朋友時常因為我不肯在大街上與她產生親密的互動而生氣。而我呢,總是大義凜然地提醒她,這裡是公眾場合,要注意影響。

現在想想,她其實是在談我們之間的關係,想讓我隨時表達對她的愛。也許拉住她的手,給她一個擁抱,然後在她耳邊說上一句“我愛你”來替代她親吻的要求,我們的關係會走得更遠。

工作中也犯過這樣的糊塗。記得有一回,領導質問我為什麼有項工作沒有推進。這項工作需要另外一個部門配合,原來他早就跟那個部門的領導溝通過了,而我還在聯絡下面的經辦人員。幾句話交鋒,我當時就火了,說:你又沒知會我,我哪裡知道?

雖然那件事並沒有影響我與領導的關係,但現在才明白,他的質問不是針對那件工作,而是關於我和他的關係。我已經很少向他彙報工作情況、交流工作心得了。而這源於我想當然地以為只要工作幹得好,他自然能看到。

人際交往就是這麼奇妙,每句話背後都有它的潛臺詞。你只有站在關係的立場,才能暢快地溝通。看來,每個人都應該瞭解一點心理學。這有助於你瞭解自己,也理解他人!

5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思路決定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