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摩登愛情》如果有一天,你遇到了一個各方面都非常合適的物件,但突然發現你們的政治立場不同,你會和對方談戀愛嗎?1)會。政治什麼的,不聊就好了。兩個人在一起,要忙的東西太多了,柴米油鹽醬醋茶,今晚下班去吃啥?光是想這些就夠了,不需要聊到政治。再說了,說不定處下來,漸漸地我們能在政治光譜上相互靠近。2)不會。兩個成年人在一起,怎麼可能不聊到政治?難道我們都住深山裡斷網嗎?我是怎麼在沒意識到對方的政治立場的情況下看上對方的?以上兩種回答,沒有對錯之分。但可以確定的是,無論你認為政治可以迴避,還是需要正面剛,都證明政治很重要,因為作出以上任意決定的時候你就知道,一旦談論政治,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會發生改變。01.人們都討厭政治,因為它太重要了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語境裡,“政治”二字,是一個自帶負面感情色彩的詞語。比如當它作為形容詞的時候,“這些事情太政治了”,或者說“你這人怎麼這麼政治啊”,那通常就是在罵人。 這肯定不只是我們中文語境的現象,譬如英語就有提供一個很直接的小細節:兩個單詞,“politician”,“statesman”,在字面上都是“政治家”的意思。但是,用“政治(politics)”來做詞根的“politician”,它在評價意義上所指代的,通常就是指這個人的一切作為、選擇、承諾、背叛,都是為了奪取政治權力,並且要將權力牢牢抓在手裡不放開的那種型別,就是所謂的“政客”。 而“statesman”就不同了。明明也是“政治家”,這個詞卻把“politics”裡的“政治”給丟掉了,只留下了“state”,“國家”,那就是“man of state”,“為國之人”,差一點就要“俠之大者”了。 所以,你要是想捧一個從政的人,就稱他為“statesman”;你要是想罵他,就指著他說是“politician”。所以“politics”、“政治”就是這麼讓人討厭,很容易就要和世故、圓滑、老謀深算、工於心計這些負面形容詞聯絡到一起。 不過,人類也不是從來都這麼討厭政治的。

譬如對古希臘的雅典人來說,參與政治和公共生活,那不僅不陰暗,甚至還被他們理解為是人實現美德的必由之路。 在他們的字典裡,一個定義上的優秀公民,是一定會被期待要去競選政治職位,要投票參與公共決策,要在大會上發言,要到廣場上演講,要去講壇上辯論。這是對於亞里士多德所說的,“人是一種天生的政治動物”這一天性的實現。人實現自己的天性,是道德的。那既是對自己,也是對城邦。 現代人和這些古人相比,在公共性上那可就退卻得太多了。現代人習慣迴避政治,表現出漠不關心,這裡可能有兩種心態。一種是,他們認為自己的關注改變不了任何有意義的東西。現代的政治機器規模太龐大、鏈條太漫長了,撬動的利益往往又巨大得難以想象,因此一個普通人的關切似乎不值一提,也就不要在這上面浪費心情了。 另一種心態是,他們其實在意政治,也知道其他人也在意政治。但政治真的太容易引起衝突了,如果不小心讓人知道了自己的態度,然後碰巧對方又和自己不一樣,那我們還能繼續愉快地玩耍嗎? 在這裡不妨問一個問題:你會和政治態度不一樣的人談戀愛嗎?或者說,你們在確認戀愛關係之前,會覺得有必要事先摸索、溝通、瞭解清楚彼此的政治偏好嗎? 在1960年,只有5%的美國人會覺得伴侶和自己支援不同黨派是個問題;但到了2010年,已經有近40%的美國人認為“政治立場都不一樣,怎麼可以結婚?” 有些中國朋友甚至覺得這些美國人簡直不可理喻:“居然有60%的人還覺得OK?我可是100%不敢和一個政治上不值得信任的人躺一張床上呢!” 無論是因為覺得無能為力而漠不關心,還是因為容易引起衝突而諱莫如深,現代人對政治的迴避與退卻其實並不妨礙導向同一個結論,那就是政治並不是不重要,反而是太重要了。政治既是我們生活中許多問題的原因,同時也可能是解決這些問題的答案。

02.政治為什麼總是容易引起衝突?

所以政治偏好、政治態度、政治立場,為什麼會是一件燃點這麼低、這麼容易讓人起衝突的事情呢? 這或許是因為,一個人在政治上的立場與選擇,可能涉及一些足夠有理由讓人在意的元素,也可能導向一些具有現實影響的結果,那就包括:善惡,權力,以及尊嚴。 首先我們來看關於善惡。還是先來問一個問題:你是喜歡周杰倫還是蔡徐坤,對我判斷你是不是一個正直的人、值不值得信賴,會造成什麼不同嗎?我認為不會,當然不排除有人覺得會,但大多數人肯定都應該覺得不會。因為你喜歡聽什麼歌、看什麼運動、吃什麼食物,這些都僅僅是偏好而已,跟道德立場沒有任何關係。 但是,政治偏好呢?你是支援女性運動,還是會說“現在男女已經太平等了”?你是會同意少數族裔的現實處境很大一部分來自於過去被壓迫的歷史,還是會認為“他們之所以窮就是因為懶”? 你是會認為如今的“996”現象是資本的剝削與公然違反勞動法,還是會認為這是一個後發工業國崛起所必要的、因而也就是正當的代價?你認為納稅的外地人應該和本地人享有無差別的市民資格嗎?你認為自由是不可以輕易讓渡與犧牲的權利嗎? 不要說是在公共論壇上,就算只是在私底下的對話裡,這些問題顯然都十分重要。 對它們的回答所反映的,不僅僅是一種私人的、偶然的喜好,卻更多是一種道德的站位,是心中所理解的正義,是對於一個合理的、理想的世界應該長成什麼樣子的願望。 站在觀察者的立場,我們當然不應該將政治偏好與善惡好壞簡單地劃等號,那太粗暴了。 但是,對於一個已經身處公共辯論之中的人來說,只要他的偏好是真誠的,那麼他就至少是拿出過足夠的努力和理據來說服自己,他所選擇的,是一個正義的、道德的主張;那麼,既然如此,他還能夠告訴自己,那些站在徹底對立面的人,是和自己一樣善良的嗎? 政治態度的選擇題,是極難擺脫道德與善惡屬性的。它會促使我們去判斷,面前的這個人,到底是不是自己的“同路人”;甚至再武斷一點,他到底是一個“好人”還是一個“壞人”。道德站位、劃分敵我就是一件很容易發生的事情,這壓力很大呀,於是便提供了一種讓人想從政治議題裡退卻和迴避的理由。

最後來看第三個方面,關於尊嚴。 最近幾個世紀以來的思想家們都有強調“鬥爭”在驅動人類歷史上的核心作用。這個“鬥爭”的主題,可以是權力,可以是資源,也可以是生產資料;但至少還有一個主題,在20世紀中以前是被長時間忽略的,那就是:關於尊嚴的鬥爭。 當今天的人們就性別、種族、性少數權益這些問題爆發激烈對立乃至鬥爭的時候,它背後所反映的,僅僅是知識上的、經驗上的、意識形態上的差異嗎?當然不是,這幾個議題上的很大一部分矛盾的能量,天然來自於身份,來自於這種因為每個人出身的不同、而極難在後來的生命軌跡中被改變的屬性。 窮學生尚且有機會透過高等教育成為城市中產,中產勞動者尚且有機會透過職業上升成為擁有資本份額的合夥人。傳統政治經濟學框架下的社會階級之間,多少還存在一點理論上的流動性,而光是這一點點可能,就支撐住了多少人的幻想以及對矛盾的擱置。 但是相比之下,你生來是男是女、是多數族群還是少數族裔,屬於主流文化還是邊緣民族,膚色深淺,性取向是直還是彎——以這些身份屬性作為邊界劃分出來的矛盾和對抗,那可是不存在所謂流動、換邊、上升、跨越階層之類的個體和解選項的。 你是誰,你就是誰,你騙不了埋藏心底的自我認知。你所身處的環境、你周圍的人也會持之以恆地提醒你:你在各種身份議題上,到底屬於什麼位置。 目標是尊嚴,框架是身份。 發生在這個時代公共觀念空間裡的爭鬥,非常大的比重,都在於身份政治、尊嚴政治。爭奪尊嚴這件事夠嗆就夠嗆在於,一群人的所得,就是另一群人的喪失;一群人爭到了多少平等,另一群人就要失去多少優越。得不到平等的人在努力爭平等,本來就優越的人可萬萬不願意自降身價。 要請注意到,所有人都是活在歷史的上下文(context)之中的。真要讓人在輪到自己的時候放棄長久以來所習慣的位置、放棄他們的父輩前輩們都擁有過一輩子的位置,從第一人稱視角來看幾乎就等同於被壓迫、被剝奪。 譬如,特朗普的美國中下層白人男性支持者們可是有著強烈且可能也是真誠的,作為受害者的自我認知的。他們可當真認為自己的美國夢,是被女人、黑人、同性戀們給搶走的。

今天中文社交網路上的許多男性使用者們,能夠輕易被愈發崛起的女性話語、女性調侃、女性為自己鳴不平的聲音所點燃,這真的是所有抗議的男人都心知肚明自己性別特權在握,只不過非要在話術上雞賊地打壓對方而已嗎?光是把這點當作一個問題,恐怕兩邊都得有人非常不高興了。 尊嚴的問題,是不存在圈地自萌、各自安好的。因為尊嚴的完成,天然就要求以他者的在場與承認來作為前提,所以身份政治的話語一定是極富攻擊性的。 這注定是一場波及所有人的漫長鬥爭,因為每一個人都有身份。就算你主觀上想置身事外,可是你的身份也總有機會讓你在沒準備好的時候成為一個目標。 我們本來就已經在場了,畢竟我們總要生活在人群之中。

03.網際網路帶來一種意外的公共生活

前文所述,總結為一句話就是:現代人從公共領域裡退卻與迴避的這種壞習慣到底是從哪裡來的。 但除了這些以外,至少還有一個很基礎性的原因就是:公共生活,至少傳統的那些形式,其實都很不方便。看看現代憲法裡所寫明的公民政治權利,結社、集會、請願、公共發言,其實每一樣都成本很高很麻煩。現代人的私人生活又那麼豐富那麼忙,上學上班還得談戀愛,公共生活就很反直覺,嫌不夠方便。 可是,歷史變化的契機,往往都是伴隨著技術進步的出現而展開的。網際網路的繁榮,在這裡尤其指社交媒體的崛起,給我們這個時代的人提供了一種意外的公共生活。 每一個最普通的網民,突然之間就被塞了一支麥克風在跟前。每個人自己喜歡什麼、討厭什麼,支援什麼、反對什麼,居然是可以被具體地、清晰地、完整地投放到公共討論的大熔爐中間的。 而不僅是如過去那樣,你的意見、你的態度、你的真實想法,只是反反覆覆地,被縮略到“群眾一片讚譽”或者“各界強烈譴責”之中的不知道哪裡去了。 這一定是一種歷史性的變化。

人類世界的絕大部分政治生活經驗,從來就不曾能夠像如今這樣,精準到每個具體個人的意志呈現。如果說站在發言的位置上自古以來都是一樣巨大的權力,那麼如今這根權柄可以說是被放諸四野了,至少粗略地來看是這樣的。 以網際網路社交媒體作為公共生活的場景和公共表達的手段,這中間當然還有很多缺陷,還有待繼續發育。 但是有鑑於近些年在世界的不同角落裡、以社交媒體作為前提而發生的諸多新現象——無論是民間將其作為公共議程的動員工具,還是民粹政客找到了最方便煽動支持者的武器,抑或是極端的政治思潮,終於將謠言和汙染資訊傳播到了他們曾經無法想象的廣闊程度。 網際網路以及社交媒體對我們公共生活形態的衝擊,或好或壞,現在可能才剛剛開始。 上網這事它特別就特別在於,網線很長,但你離所有人都很近。更何況網際網路本身就是公共的,而一切公共的,就是政治的。你以為你上網只是安分守己追個星、磕個CP、分享自己喜歡的遊戲電影二次元、偶爾再和同好抱團互動一下,就一定能和政治絕緣了嗎? 今天你還在歲月靜好,明天發現自己隨口說的一句話惹了一群不知道從哪裡冒出來的人,後天發現自己喜歡了很久的明星突然成了政治不正確的被圍毆物件,大後天發現自己的愛好領域現在被認為是代表了某種需要被打壓的傾向,再大後天發現號沒了,還不知道會不會有什麼別的東西跟著你到線下來。 網際網路生存的現實,也是公共生活的現實。 那就是萬事萬物皆有隨時高度政治化的潛在能量,往往會以你最意想不到的方式一觸即燃,迅雷風烈。任你費盡心思逃離政治,但是政治是永遠不會離開你的。 人真的就是天生的政治動物,就算你不想是,你所遇到的別人也會是。 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公共的地方就有政治,千百年來概莫能外。尾聲.

所以,在這個帶有真實代價和後果的公共生活空間裡,到底什麼是重要的、什麼是真正牽動人心的、什麼是蘊含巨大能量的,你一定會有很深刻的感受。而這些東西,它們的意義絕對不僅僅是私人的。

這經常導致我們的對話空間效率很低、非常消耗、讓人疲累。

社交媒體上那種“短平快”的氣候想必讓很多人厭倦——幾分鐘的影片,甚至140字的文案,真的承載不住足夠有思考力的想法,然後使用者還會覺得那都太長了:“太長不看,直接開罵”。

所以我想做一些新的,持續更久的內容嘗試。到頭來,真正構成平臺區分度的,其實可能不是內容生產者,而是透過相互選擇產生並留存下來的使用者群,比如讀完這篇文章的你。

4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她,改變了一家人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