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本文作者 | 曹國記

當人們意識到自己的“時間總是不夠用”時,也就意味著他們在時間的管理上出現了問題,或者意味著他們從來沒有認真想過時間管理的問題,並且沒有意識到時間只有經過嚴格管理,才能真正產生價值‍‌‍‍‌‍‌‍‍‍‌‍‍‌‍‍‍‌‍‍‌‍‍‍‌‍‍‍‍‌‍‌‍‌‍‌‍‍‌‍‍‍‍‍‍‍‍‍‌‍‍‌‍‍‌‍‌‍‌‍。

1我們是如何看待時間的?

時間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概念,人們常常不會刻意關注它是否存在,但是它往往無處不在,而且支配著人們生活的每一天、每一時、每一刻‍‌‍‍‌‍‌‍‍‍‌‍‍‌‍‍‍‌‍‍‌‍‍‍‌‍‍‍‍‌‍‌‍‌‍‌‍‍‌‍‍‍‍‍‍‍‍‍‌‍‍‌‍‍‌‍‌‍‌‍。有了充裕的時間,人們可以做更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以及喜歡做的事情,享受生活、參加工作、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等等‍‌‍‍‌‍‌‍‍‍‌‍‍‌‍‍‍‌‍‍‌‍‍‍‌‍‍‍‍‌‍‌‍‌‍‌‍‍‌‍‍‍‍‍‍‍‍‍‌‍‍‌‍‍‌‍‌‍‌‍。從這個角度來說,時間或許是最奢侈的消費品了。但多數時候,人們並沒有意識到時間在走動、在流逝,每一個人每天從床上睜開眼,到晚上睡覺,在整個過程中不會刻意關注時間的存在,對人們來說,時間再普通不過了,以至於普通到常常被人忽略掉。這種忽略恰恰會導致他們對時間安排缺乏合理的選擇,或者說會導致他們產生不合理的甚至錯誤的時間利用觀念。

艾琳是一家廣告公司的文秘,她的工作比較輕鬆自由,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列印和影印檔案,或者將上司的一些通知傳達給各個部門,這些工作往往不具有太大的挑戰性。正因為長期從事這類工作,她對於時間並沒有什麼太深刻的想法,也沒有時間概念。每天8小時工作制的生活讓她陷入一種麻木的、無聊的狀態,無論對於工作還是生活都缺乏一個完整的規劃,儘管這種狀態讓她覺得自由,覺得生活中可支配的時間非常多,可是她的時間分配比較混亂,而且每次遇到本職工作以外的事情,常常忙得不知所措,覺得時間不夠寬裕。

林先生是一家外貿公司的普通員工,他每天的主要工作是負責填寫和跟蹤訂單資訊,雖然工作算不上多累,但是比較煩瑣和枯燥,容易引發倦怠。工作兩年以來,林先生始終覺得生活和工作比較壓抑,畢竟在這樣的工作中,他常常會發現自己比其他人都要忙,有時候一整天也閒不下來,可是最終的工作量和工作價值都不算太大。

吳先生與林先生不同,作為一家公司的主要負責人,他每天都要應對各種各樣的工作,管理和分配任務、下達指令、應酬、會議、彙報等,他的工作清單永遠都是滿格的,有時候他想要做這件事,有時候又想要做另外一件事,常常在一大堆工作中弄得手忙腳亂,甚至不得不犧牲掉假期。

孟晨是一個個體戶,但一直有一個文學夢,平時也喜歡寫作。他曾專門制訂了一個計劃,要求自己在三年時間內完成一部有關自己生活的中篇小說,可是五年時間過去了,小說連三分之一也沒有寫完。孟晨經營著一家體育用品商店,雖然生意還不錯,可是平時空閒的時間比較多,而且他有時候完全可以將生意交給弟弟來打理。但即便如此,他依然不著急出書,每次不想寫書了,就會這樣告訴自己:“我的時間還多著呢,不用在意這一天兩天。”

以上幾個人的生活狀態和生活模式各不相同,但是他們都存在一個相同點,那就是不能夠很好地掌控和管理好自己的時間。艾琳的最大問題在於她一直以來對時間都沒有什麼概念,也不懂得珍惜時間和規劃時間,所以無法正確地安排好時間;林先生或許是一個兢兢業業的人,但是繁瑣的工作讓他變得有些低效,以至於他總是將工作充滿整個上班時間,或者他認為自己的時間只有這麼多,自己能做的只有這麼多;吳先生是一個大忙人,他的時間或許是最緊湊的,真正的問題在於吳先生常常覺得時間是有限的,自己根本沒有多餘的時間做其他事,可是變換順序有時候會讓時間應用變得更加靈活、高效;孟晨是以上幾個人中最自由的一位,他的時間控制度應該是最高的,可是對他而言,時間似乎永遠是充裕的,無論什麼時候做事都不會太遲,而這成為他喪失時間優勢的關鍵。

如果對這幾個人進行分析,就會發現他們之所以會出現一些障礙和問題,主要在於他們對時間的看法和態度,而對於時間的看法往往決定了人們使用和支配時間的方式,也決定了人們在時間使用過程中的效率。上面四個人從本質上來說都缺乏時間管理意識,也缺乏時間管理的能力,由於無法正視時間的價值,無法培養和樹立正確的時間觀念,他們常常會浪費掉許多時間,並覺得時間不夠用。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這樣的人非常常見,他們對於時間的認識比較膚淺,有的人甚至根本沒有意識到時間的價值,正因為如此,他們無法真正掌控好自己的時間,造成時間的嚴重浪費。

對於時間的漠視和認知不足,是造成時間不夠用的一個根本原因,而另外一個容易被忽視的問題是,每一個人的時間都非常有限。人們可以對自己的日常時間安排做一個大致的總結,先確定人們的工作時間為40年(20歲~60歲),接下來對每一項時間開支進行分析:

每天睡覺的時間為標準的8個小時,那麼在40年的工作時間內,人們僅僅在睡覺這一項上就將花掉13.3年的時間。以此類推,一日三餐所花費的時間按照2.5個小時來計算,那麼吃飯將會耗費4.2年時間;每天交通耗時1.5個小時,40年下來就是2.5年的時間。每天打電話、看電視、上網要花費數小時,再加上刷牙、洗臉、洗澡、看報紙、休假、生病、狀態不佳等時間,人們會吃驚地發現自己在40年的時間裡真正投入到工作中的時間也許只有短短的3.3年,這也就意味著多數人只有差不多3.3年的時間來處理各項工作,並藉此創造人生的價值。

多數人恐怕都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時間其實少得可憐,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時間根本經不起揮霍。這些只是日常生活的正常消耗而已,如果工作方式和工作狀態再受到影響,就會進一步壓縮原本就所剩無幾的時間,使得他們在時間的支配上常常覺得捉襟見肘。

2你的時間都浪費到哪兒了?

對於多數人來說,每一天的時間與工作量基本上都會保持一個平衡,少數勤奮的人、高職位的人,或者社會精英,可能會因為能力更強而承擔更多的責任,但對於普通人來說,他們並沒有那麼多的事情要做。無論是職場環境中普遍實施的標準工作制,還是個人日常的時間安排,8~10個小時的工作量已經很大了,而這些時間也基本上可以應對每一天的工作,那些聲稱每天都需要加班的人,往往有兩種情況:第一種,管理者要求每個職員加班,就像亞洲許多公司都存在加班現象,這裡所說的加班常常是因為管理者額外增加了工作量,或者做了一些原本不該去做的事情;第二種,是工作的人本身的執行力不高,沒有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自己的工作,以至於不得不花費更多時間來完成工作。

很多人之所以覺得自己很忙,原因就在於第二點,這是浪費時間造成的,而如果將這一點放大來分析,就會知道自己究竟將時間都浪費在什麼地方了。

缺乏計劃:許多人做事缺乏計劃,甚至根本不做計劃,遇事直接執行,結果常常因為做事方法不對、資源不足、方向不對、突發意外、能力不足、流程混亂、細節考慮不周到等一系列問題半途而廢。他們願意將做計劃的時間節省下來,可是卻導致執行變得盲目而混亂。

主次不分:工作往往有價值上的高低,可是一些人願意將所有的工作一視同仁,結果常常造成小事、瑣事全部做完,而要事、大事積壓在一起無暇處理。實際上,只要制訂好正確的工作順序,工作並不會給自己帶來多少麻煩。

多工同時進行:一些人經常標榜自己出色的工作能力和協調能力,他們更願意信心滿滿地同時追求多個目標,但人的精力和時間都是有限的,盲目地執行多個任務,可能會導致多個任務之間產生相互糾纏、干擾的局面,最終一樣工作也做不好,還會無端造成不必要的時間浪費。

充當“老好人”:在生活中,總會有一些人願意充當“老好人”的角色,他們對於他人的請求基本上是有求必應,而這種“樂於助人”的性格往往會耽誤自己的本職工作,畢竟每個人的時間都是有限的,當他們願意在別人的工作上耗費更多時間的時候,就意味著自己的工作被一次次擱置。

不務正業:如果對每一天的時間進行總結和分析,許多人會發現自己每天都要浪費大量的時間在一些無價值的事情上,比如玩網路遊戲、與朋友煲電話粥、經常性地發呆、大白天也在床上呼呼大睡、逛商場,他們原本有許多時間應對工作,可是大量的時間浪費讓他們在工作時常常覺得捉襟見肘。

任意拖延:當一些人開始工作的時候,也許他們會非常投入,也許他們能夠保持最好的工作狀態,可問題在於這些人在準備開始工作這個環節上總是表現得拖拖拉拉,他們幾乎從沒打算過按時開工,也許他們的計劃單上會標明“上午8點開始工作”,但是真正開始執行的時間或許會延遲到“下午2點”或者“明天上午8點”。

事事親力親為:在面對工作的時候,許多人更願意親自去做,這更容易讓自己放心,不過一旦事事親力親為,就可能會帶來很大的麻煩,因為人們的能力、資源、時間都不可能支撐起繁雜的工作量,此外,合作是工作的一個基本原則,在面對一些比較複雜的工作時,適當尋求幫助,尋求合作伙伴,無疑會節省更多的時間。

不能一次性把工作做完:有些人在工作中勁頭十足,但是卻常常在工作過程中中斷工作,然後延遲到後面幾天去完成,而一旦不能一次性將工作做完,問題就可能會變得更加複雜,此時人們將要花費更多時間處理事情。

缺乏熱情:工作狀態往往決定了工作效率,而工作效率又直接決定了工作時間,一旦人們缺乏熱情,就會降低工作的專注度,而且人們容易在勞累的時候對工作感到反感,這種狀態無疑會造成更大的時間浪費。

完美主義在作祟: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常常會存在一些對工作比較嚴苛的人,這類人不允許自己在工作中出現哪怕是很小的錯誤和漏洞,對他們來說,任何一個細節都必須做到完美,而這種態度可能會讓他們過度痴迷於完善工作當中,並導致大量的時間被消耗掉。

在這些浪費行為中存在幾個基本問題,包括效率低下,選擇不對,工作不專注,能力不高,規劃不明確。這些做法往往會增加不必要的負擔,嚴重壓縮和消耗自己的時間。“我很忙”的本質同樣是對於時間的管理能力不足,一個人如果做5件事覺得很忙,做同類型的3件事也總是抱怨自己非常忙,那麼很有可能在時間使用方面出現了問題,更深一步來說,他對於時間也許出現了錯誤的認知。

3管理時間,才能產生價值

正如前文所說,人們通常都不會意識到自己時間的多少,對他們來說,時間似乎是無限的,每一個人幾乎每一天都有大把的時間可供使用,這樣就導致了他們在利用時間的問題上產生一些錯誤的想法,最明顯的就是隨意將時間浪費在一些毫無意義或者沒有多少價值的事情上,這些人除了每天必須花一點兒時間做那些要做的事情(吃飯、睡覺、學習、社交、工作等),他們花在其他方面的時間幾乎沒有多少價值。

比如一部分人缺乏明確的規劃,也沒有什麼人生目標,既不想工作,也不想透過學習來提升自己,每天只沉浸在無意義的網路遊戲之中,要麼就沉浸在不切實際的幻想之中‍‌‍‍‌‍‌‍‍‍‌‍‍‌‍‍‍‌‍‍‌‍‍‍‌‍‍‍‍‌‍‌‍‌‍‌‍‍‌‍‍‍‍‍‍‍‍‍‌‍‍‌‍‍‌‍‌‍‌‍。這種人做事缺乏遠見,也缺乏耐心和自知之明,他們通常對時間漠不關心,也不關心自己究竟要花費多少時間做某一件事,這樣就導致時間的巨大浪費。

還有一些人聲稱自己每天都在工作,都在想辦法創造價值,但問題在於他們所花的時間是否真的產生了價值,這些價值是否與時間上的投入成正比?此外,這些人是否真的對時間進行了合理安排,如果換一種方式,時間的價值會不會更大?他們同樣沒有認真思考過這一類問題。

英國著名歷史學家諾斯古德·帕金森在1958年出版了一本名為《帕金森定律》的書,他在書中提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工作常常會自動膨脹,並且佔滿所有可用的時間。按照他的說法“你有多少時間完成工作,工作就會自動變成需要那麼多時間”,當管理者給職員下達“必須在12個小時之內完成工作”的指令時,即便職員能夠在8小時內完成工作,他也可能會拓展到12個小時;當某個人給自己設定3小時的工作期限時,即便他有能力在2個小時內完成任務,也會做滿整整3個小時。

這個定律就是時間管理缺乏的一個重要表現,因為對於工作者來說,時間似乎是充足的,自己沒有必要去爭分奪秒,或者說他們並未意識到“2個小時做完”與“3個小時做好”究竟有什麼區別。如果一個人善於進行時間管理,那麼他就會嚴格控制好時間,花費2個小時完成工作,然後用另外1個小時做其他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情。

所以,那些自認為每天都在應付工作的人,也許並沒有將工作真正落實到位,因為他們將許多原本可以節省下來的時間也都消耗掉了,也就是說那些多出來的時間基本上都處於無價值的狀態。

想要減少和杜絕時間浪費,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進行時間管理,透過時間管理來提升時間的使用效率。所謂時間管理指的是以事先規劃和運用技巧、方法與工具的方式來達到靈活、有效運用時間的目的,從而實現個人或組織既定目標的方法。在時間管理的核心內容中,效率是一個重要的內容,在單位時間內能夠做出更多有價值的事,能夠創造更多的價值,這就是時間管理的效能體現。

比如甲和乙都是某公司的職員,兩個人工作能力相仿,做的工作也大致相同,每天固定的工作時間也都是8個小時,如果甲運用科學的時間管理方法進行管理,而乙並不注重時間管理,那麼雙方之間的差距可能會顯現出來,這時候可能會出現以下幾種情況:

——甲每天在工作時間內能做8項工作,而乙只能做7項;

——甲乙都能做8項工作,但是甲的質量更高,乙的辦事質量相對較低;

——甲乙都能做8項工作,但是甲選擇正確的順序,先做重要的,然後做次要的。而乙的工作毫無順序可言,想到什麼做什麼,結果次要的事情做了,而重要的工作卻沒有完成。

相比之下,由於甲成熟運用了時間管理方法,在時間的控制和使用上更加遊刃有餘,效果也更好。乙則處於慌亂無序的狀態,對於時間的安排缺乏認識,因此會失去控制力,導致工作效率不高。

可以說,每一天的時間都是固定的,但是不同的時間安排方式會決定時間的使用效率。早期的時間管理往往更加偏重於增加工作時間,這一點到如今依然比較普遍,一些傳統行業尤其是勞動力密集型的低端製造業,通常沒有辦法做到智慧化,因此會偏向於增加人數和增加工作時間。

在亞洲,有許多工廠和企業並不會遵循8小時工作制,一些加工廠和代工廠的工作時間可能超過了12個小時,而這種簡單的管理模式並沒有帶來太大的效益,畢竟高強度的勞動實際上並沒有帶來多少效益的增加。研究發現,當一個人的工作時間超過8個小時之後,職員通常更容易產生倦怠心理,並出現體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的狀況。

增加工作時間並不會直接對效率提升產生多少幫助,此外,效率還體現在時間的精準分配上,即什麼時候做什麼事,先做什麼事,這裡的效率指的是最快接近或者達到目標的方法,或者說達到一種平衡。

總的來說,時間管理是一個比較大的概念,把握時間管理的一個核心就是規劃與安排,其中對重要事情的規劃與安排是管理的重中之重。因為時間是有限的,個人的精力也是有限的,人們必須想方設法在最短時間內完成任務,必須想辦法在有限的時間內做出更多更有價值的事情。透過有效的時間管理,往往就可以確保利益和價值的最大化。

4時間管理的發展脈絡

許多人都對時間管理感到陌生,但事實上時間管理已經經歷了好幾個發展階段,而這些不同的階段也是時間管理理論發展的不同階段。

——第一代時間管理理論

第一代的理論看重時間的增加以及備忘錄的運用,管理者側重如何在忙碌中調配時間與精力。在這一代的理論中,管理者非常看重時間的增加,這種增加在於當人們感覺任務繁重,無法在規定的工作時間內完成任務時,就會採取加班加點的方式,以此來延長工作時間。在很多企業中,管理者會要求員工加班,這是最原始也最直接的時間管理方式,一些自覺性比較高且比較勤奮的人,也經常會透過加班的方式來爭取更多的時間。

備忘錄就是將所要做的專案逐條列出來,製成一個相對簡單的工作任務清單,工作者每完成一件工作,就用筆勾掉一件,從而確保時間利用得到控制和管理。一般來說,工作比較忙的人,會採用這種方式。

第一代的時間管理理論比較粗獷,時間管理不夠精細。比如增加工作時間並不能從本質上提升效率,而且時間往往是有限度的,過度增加工作時間必定會壓縮休息時間,從使用效率的角度來說,過分看重加班往往會造成時間上的浪費。備忘錄的存在只是單純地進行一個記錄,對於工作效率的提升同樣沒有多少幫助。總體來說,第一代時間管理理論的應變能力很強,但是卻缺乏整體上的規劃。

——第二代時間管理理論

第二代理論側重行事曆時間管理法,它強調工作計劃和時間表,管理者明顯意識到時間管理需要側重規劃未來,因此在工作之前會將所有要做的工作全部列出來,製作成一個清單,然後對自己所要做的每一項任務都制訂一個時間安排。比如早上6點~7點應該做什麼,午後3點~5點應該做什麼,當每一件工作任務都設定好開始和結束的時間後,整個工作計劃變得有條不紊。

計劃往往是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當工作計劃制訂之後,整個工作流程會顯得更加順暢,不過這些計劃往往不夠精細,只是設定了一個大致的工作安排和時間期限,而沒有側重描述各項工作的主次和順序,這樣就會導致人們經常將重要的事情落下,而將那些次要或者根本沒有什麼價值的工作優先進行解決。

——第三代時間管理理論

第三代理論講求優先順序的觀念以此來提升辦事效率,一般來說,當工作任務繁多,甚至沒有辦法在規定時間內做完的時候,管理者會依據輕重緩急來做事,決定自己應該先做什麼事,後做什麼事,重點做什麼事,什麼事情可以適當靠後,以及什麼事情做不做無所謂。為了明確自己的工作順序,一般會採取四象限法來設定。

著名管理學家史蒂芬·柯維是時間管理四象限法這一理論的創始人,所謂四象限法實際上就是按照輕重緩急劃定四個象限:第一個象限是重要且緊急的事情(解決財務危機、應對客戶投訴、臨時參加重要會議、處理突發狀況);第二個象限是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進行培訓、制定規章制度、與客戶建立聯絡);第三個象限是緊急但不重要的事情(客人的來電、上廁所);第四個象限是既不緊急也不重要的事情(閒聊、逛超市、寫部落格)。

比如有一個人某一天要做的事,包括向老闆彙報工作,對當月的工作做一個大致的總結,逛超市,接聽朋友的電話,這些不同型別的任務原本可以安排在不同的時間段來解決,不過為了保證一個更合理的安排,就需要對相關任務編排順序。向老闆彙報工作非常重要,而且也比較緊急,因此需要儘早完成,最好早上一去公司上班,就要立即趕往老闆的辦公室彙報。工作總結比較重要,但是並不急於一時,它們需要花費一天甚至幾天的時間來完成,因此可以在彙報完之後去做。朋友的電話突然打來,屬於緊急但不重要的事,這類事在工作繁忙的時候可以適當緩一緩,在空閒時則可以直接接聽。逛超市並不重要,也不緊急,完全可以在下班之後去做。

有時候工作任務很多,甚至多到做不完,那麼就可以相應地按照四象限法來進行劃分和排序,把重要的事情先做了,一些無關緊要的工作完全可以放在最後去做,沒時間的話乾脆就不要去做。第三代理論理清了工作的順序,確保在有限的時間裡創造出更多的價值,但是往往缺乏遠見。

——第四代時間管理理論

第四代理論從根本上否定“時間管理”這個名詞,強調對個人進行管理。管理者不再過分看重時間與事務的安排,而是將重心放在維持產出與產能的平衡上。在這個發展階段,時間管理更加註重健康、工作、心智、人際關係、理財、家庭、心靈思考、休閒等方面。

最著名的是強調一切以自然法則為中心的羅盤理論。這一理論認為一個人的決定要麼離個人制訂的目標很遠,要麼就離個人的目標很近,因此它摒棄了傳統上追求更快、更好、更具有效率的觀念,將片面追求速度改為尋找正確的方向,也就是說將“做多快”變成“從哪兒開始做”,它側重於提供一個接近目標的方向,所以這種管理理論強調每一天、每一個時段的行動都要與未來的目標很接近‍‌‍‍‌‍‌‍‍‍‌‍‍‌‍‍‍‌‍‍‌‍‍‍‌‍‍‍‍‌‍‌‍‌‍‌‍‍‌‍‍‍‍‍‍‍‍‍‌‍‍‌‍‍‌‍‌‍‌‍。

隨著時間越來越受重視,時間管理理論也越來越完善,不過德國管理學教授約翰·胡格在總結前四代時間管理理論的時候,意識到了一個重要的問題:人們通常會迫於時間的壓力,想辦法提高效率、追求效能、挖掘潛能、平衡工作和生活,以此來達到緩解時間壓力的目的,這幾乎是前四代時間管理的原則與核心內容。事實上,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作用,但在更多時候,人們依然沒有感覺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的時間安排有多大改善,混亂無序的狀態依然經常會出現。

胡格教授對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造成時間浪費、短缺和無序狀態的原因在於人們一直都在主張“以自我為中心”的生活模式,在這個模式中所有的時間安排都過於主觀,而這並不是真正高效的時間管理方式,因為外在的因素同樣會影響和破壞時間的利用效率,所以人們需要將他人也納入到自我的時間管理之中,這樣才能實現全方位的平衡,從而在根本上解決對時間的困惑。

胡格教授將自己的觀點當成第五代時間管理理論的核心,不過從時間管理的發展歷程來看,目前胡格教授的理論想要成為真正的第五代時間管理理論,還需要獲得更多的認同,但即便如此,他也為時間管理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當然無論社會如何發展,環境如何變化,時間管理在不同時期都產生過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很多時候,人們並沒有刻意將這幾個不同的理論區別開來對待,而是將其靈活運用,甚至綜合起來使用,從而確保在合適的場合下發揮最大的效益。

內容延伸:時間管理的誤區

現代社會,人們對於時間管理越來越重視,因此對時間管理的要求也越來越嚴格,在形形色色的時間管理方法和工具中,人們總是希望自己能夠做得更加完美一些,能夠將每一點時間都掌控和安排得很完美,可越是如此,越容易陷入幾個時間管理的誤區。

——時間管理就是追求更快的工作速度

提到時間管理的時候,人們通常會意識到時間管理的核心就在於提高工作效率,而效率往往和速度掛鉤,因此很多人會覺得時間管理的目的就是加快速度,以便能夠在短時間內做更多的事。可實際上時間管理的目標是將工作做得更好,這個更好不等同於更快,它還包括了更多的元素,比如質量,比如效益,如果一項工作只注重速度而不注重質量和效益,那麼整體的工作仍舊是失敗的。

此外確保平衡也是時間管理的一個重要內容,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越來越注重分享,越來越注重生活與工作的平衡,一些人開始提倡慢節奏的生活,因為當工作慢下來後,工作會顯得更加順暢,時間的壓力也會相應地不斷降低。而個人在工作中感到舒暢,將會維持更好的工作狀態以及更高的辦事效率。

——時間管理需要制訂完美的計劃

時間管理可以將事情安排得更為合理,但初學者通常會產生一些錯誤的想法,比如他們會覺得安排得更為合理就意味著制訂一個完美的計劃,但沒有任何一個計劃是完美的,任何一個計劃都不可能保證每一點時間都得到有效利用。想要確保計劃的完美,本身就會增加不必要的時間浪費和不必要的壓力。一些人會藉助時間管理工具來做好規劃,但同樣地,沒有任何一種工具是完美的,發揮出各個工具的優勢就可以了。

——時間管理往往能夠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人們對於時間管理往往存在一些比較極端的想法,比如有的人認為花費時間去制訂計劃、去尋找合適的時間管理工具,或者想辦法進行整理和歸類,這本身就是一種浪費時間的做法,因此他們並不相信時間管理真的能夠節約時間。還有一些人則過於相信時間管理的魔力,他們堅定地認為一些工具、軟體、方法以及理論可以幫助他們解決各種問題,並且效果非常明顯。但並非所有的時間管理方式都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有很多時候,時間管理需要持續一段很長的時間,其效果也需要經過很長一段時間才能慢慢顯現出來。

——時間管理可以隨時隨地都讓人從容地應對工作

時間管理可以當成一種協調時間、協調任務的方式,而這種方式並非萬能,無論是時間管理方法,還是時間管理的工具和軟體,都不具備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想要讓工作和生活更加從容有序,最根本的因素在於人,人才是控制時間、進行時間管理的關鍵。而人的精力和能力往往是有限度的,因此他們不可能一直都保持旺盛的精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一旦個人精力和能力受限,那麼就無法解決眼前的問題,這個時候單純依靠時間管理的方法根本不能真正解決問題。

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是,當人們制訂了合理的計劃,運用了良好的時間管理工具時,有可能會受到外在因素的干擾,所以任何人都必須懂得適當排除外在的干擾,或者制訂類似預防措施,以應對突發狀況。或者也可以說,防止外在干擾本身就是時間管理應該考慮的一個組成部分。

——時間管理是為了提升意志力和自控力

人們通常會覺得自己經常拖延、做事注意力不集中,原因在於意志力和自控力不夠。意志力不足的話,個人在工作中就缺乏持久的耐力,凡事只有三分鐘熱度,而且喜歡拖延;自控力不足的話,個人在工作的時候難以保持更好的狀態,並且容易被外在環境干擾。可實際上當一個人經常性拖延或者注意力不集中時,可能只是因為自己缺乏具體的行動和方法罷了。單純地將時間管理當成提升意志力和自控力的方法顯然不對,它的一個重要作用是明確自己需要做什麼、什麼時候做以及做事的具體方法和步驟,從而有效提升執行力。

——學習時間管理是為了制訂清晰的目標

許多人都認為自己缺乏目標,或者目標不明確,以致做事情的時候出現混亂,正因為如此他們會主動學習時間管理,並將其作為明晰個人目標的重要方法。事實上,時間管理無法幫助人們找到清晰的目標,它只能幫助人們加快實現目標。時間管理的目的是提升行動力和執行力,而不是單純地給人們提供一個可供追求的目標。

除了以上幾個誤區之外,人們還對時間管理存在諸多的誤解,而大多數誤解都來源於人們將時間管理當成萬能藥。現在的社會,人們越來越熱衷於時間管理的行為,其背後既是對時間管理的信任,同時也折射出深深的焦慮——由於社會節奏變得越來越快,人們在工作和生活當中會遭遇到越來越多的問題,各種各樣的事情會產生強大的壓迫感,迫使人們不斷加快工作的速度,一旦短時間內沒有辦法完成任務,各項工作就會糾纏在一起,製造混亂,這種混亂會讓工作者產生無奈和焦慮的情緒。為了避免發生混亂,為了提升自己對所做事情的控制力,人們會將希望寄託在時間管理上。一旦他們將時間管理作為萬能工具,那麼強大的壓力會讓他們拼命抓住每一分鐘的時間,會讓他們認真對待每一個細節,而這無疑會製造新的壓力與混亂。

3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我的3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