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最近不是在號召“就地過年”嘛。

有個女同事,這幾天心情很不好。

上班的時候經常跑出去接電話,回辦公室就頂著一雙紅腫的眼睛,一看就是剛剛哭過。

一問才知道:

去年她也沒回老家過年,今年又不能回去了,父母就天天打電話催她,到後來升級為訓斥和責罵:

“你翅膀硬了是吧?”“去年不回家,我們忍了。今年還不回,怎麼著,你是想把爹媽拋棄了吧?”“你以為你現在能在大城市,做著月薪兩萬的工作,是誰把你供出來的?”“你忘本了!白眼狼!”

女同事抹著眼淚,委屈地說:

“前幾年過年回家,我爸媽不是催我結婚生娃,就是催我回老家找工作。

再就是罵我懶,罵我笨,罵我沒出息,把我貶低的一無是處。

那個家,我真的不想回去。

大過年的,我寧願自己在出租屋吃泡麵,也不想被催、被罵。”

前幾天看了一個電視節目,一位六十多歲的老人,面對鏡頭,聲淚俱下:

“我家孩子,小的時候對父母特別依賴,整天嘰嘰喳喳說個沒完。

但是大了之後,特別是成年之後,話就越來越少。

大學,就挑那離家最遠的學校,四年也就回來一兩次。

一問就說假期找到了兼職,要打工掙錢;

正式工作了之後,在遠離老家的大城市上班。

什麼國慶節、中秋節,根本不能指望孩子回家。

過年的時候,想著總能見上一面了吧。

動不動找藉口,什麼要加班啦、要值班啦,就是不肯回家。

唉,我們年齡大了,一年就想見孩子一面,就這麼難嗎?

我的孩子,為什麼不願回家了呢?”

是啊,為什麼呢?

為什麼自己親生、自己親手養大的孩子,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只給父母看一個冷冰冰的背影了呢?

而且這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我覺得父母們不妨換個立場思考一下:

你自己,願意跟什麼樣的人見面呢?

你肯定有朋友,也有自己的長輩吧。

如果你想去見你圈子裡的某個人,你對這次見面充滿期待,那你一定是曾經從ta那裡獲得過“情緒價值”。

情緒價值是什麼?

簡單地說就是,你跟ta在一起,你感覺輕鬆、愉快、簡單。

可以隨意地聊天,而不用擔心自己說錯話;

也可以不聊天,即使沉默也不會感到尷尬。

這就是對方為你提供的“情緒價值”。

這樣的關係,在關係好的朋友、同事、兄弟姊妹之間很常見。

那麼,若是對方不能為你提供情緒價值,甚至讓你感到緊張嚴肅,但 你仍然願意去拜訪,會是什麼原因呢?

極有可能,是對方可以為你提供“功利價值”。

比方說:

人脈、財富、關於事業和工作的有效指引……

就比如說家裡某個長輩:

他可能脾氣不好,動不動就瞪眼睛。

但他位高權重,說話非常好使,而且很睿智。

聽他說一句話,說不定能抵得上你好幾個月的努力……

這樣的人,哪怕你倒貼情緒價值,腆著臉哄人家開心,你都願意樂呵呵地去見他,對嗎?

上個週六,同事帶著小孩來公司加班。

小朋友5歲,表達欲非常強,拉著人說個沒完。

但同事還有一些工作需要處理,沒辦法陪孩子聊天。

於是,只好把小孩暫時託付給其他比較閒的同事,帶著出去吃了甜品。

爭取了兩個小時的時間,才完成了工作。

你看,其實絕大部分子女,一開始都是願意跟父母聊天的。

有一句話是說“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但我覺得這句話反過來其實更成立:

“沒有不愛父母的孩子”——至少,在孩子小的時候,ta是無條件愛著父母、信任父母、依賴父母的。

人類幼崽的成熟期非常長。

人生的前幾年,沒辦法獨立生活,甚至連吃喝拉撒,都要監護人無微不至的照顧。

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對父母肯定是有天然的依賴和信任。

家庭不管是窮是富,只要有爹媽在,孩子就會感覺到安全和庇護。

只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很多做父母的,他們辜負了孩子們的信任和依賴……

比方說:

只管孩子吃飯睡覺和基本的健康,但不管孩子的精神需求;

或更有甚者,把自己在工作和外界受到的委屈,回家對著孩子進行發洩;

對孩子進行嚴重的“雙標”:學習成績跟最好的比,生活條件跟最差比;

隨意打壓孩子的興趣愛好、青春期的情感萌芽,然後又不做任何解釋,讓孩子陷入極度的困惑和痛苦……

所以,很多孩子,上了中學之後,就跟父母關閉了心扉,話也越來越少。

長大了之後,更是不想回家、不願回家。

對很多年輕人來說,家裡沒有溫暖、沒有理解,只有無休無止的責備。

家,對於這些年輕人來說,不是放下煩惱的地方,而是滋生煩惱的地方。

每個人都有變老的那一天。

只要活得足夠長,每個人都要面對這些課題:

如何面對老後“空巢”所帶來的精神空虛和情感需求?

如何安放老年階段那打發不掉的大把時間?

最重要的:如何處理跟成年子女的關係?

過年回家——這四個字,原本應該是帶著柔光濾鏡的溫情場面,本應該是享受親情、同時也回饋親情的快樂時光。

但對於現在的年輕人來說,“過年”這兩個字背後,是各種讓他們尷尬和不適的事情:

毫無隱私地詢問工作、收入和感情狀況;強行安排根本不合適的相親;被沒有任何經驗的長輩,對人生的選擇指手畫腳;被自己父母拿來跟親戚家的同齡人比較……

試問:這樣的年,誰願意過呢?

“讓對方快樂”——這是良好人際關係的根本基礎,而親子關係也是人際關係的一種,也要遵守這個基礎。

如果父母們覺得,不管跟孩子的關係如何,只要有血緣的牽扯,成年子女就必須回家過年甚至強顏歡笑,那也未免太一廂情願了。

或許以前可以,但現在已經不是那個時代了。

最好的關係,是人和人之間彼此尊重愛護——親子關係也不例外。

希望我們都能做一個情緒穩定、尊重他人的人。

現在是,老了也是。

你願意回家過年嗎?

你跟父母(子女)關係好嗎?

7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南北兩端的你和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