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小時候,在農村長大,那時候,家裡是沒有電話的。走親訪友全靠年節那幾個固定的時間點。比如說,外婆過生日,端午中秋,正月初二這些時間。走親戚的時候少不了都是要正式地置辦一些禮物。記憶裡最早的禮物是提著布袋子,走到公社以前留下來的供銷社去購買禮物,平時最簡單的是買兩包白砂糖。要是預算充足就再買瓶水果罐頭,再割塊豬肉,或者買點什麼菜。過年是準備得比較正式的,要提前醃製臘肉,準備去幾家親戚就準備幾個拜年臘肉。
老供銷社
記得有一年特別尷尬,我幾個舅舅先來我家拜年,每個舅舅都給我家帶了臘肉。過了兩天到我家去拜年了,我媽將就那幾塊肉提回去,說把這個舅舅給的送給另一個舅舅就行了。結果她搞錯了,原樣返還給了舅舅們。有個舅舅的臉當時就沉了下去。
後來記得市場經濟活躍了,外地很多水果開始運過來賣了,開始流行買蘋果和梨走親戚。感覺大部分時候都能買到蘋果梨,以至於我對蘋果和梨產生了深深地牴觸情緒。只要是過年過節家裡總有親戚帶來的蘋果和梨。
那時候最多的還是黃桃罐頭
平時買菜割肉這種伴手禮,現在看來真的是很機智的做法,因為通訊不發達,你去親戚家趕中午飯,人家家裡也沒庫存的菜呀。買了菜才有吃的。那時候又沒誰有冰箱,除非是春節前後,家裡有臘肉。
那個通訊不發達的年代,走親戚的次數也少,但每次都盡力備好禮物。而且還是提前很久就要愁錢,預算走親戚如何如何要花多少錢。想想,一年走兩三次,也該置辦點禮物去。
小時候走親戚都是我爸騎二八大槓帶著我們一家
後來通訊發達了,交通工具也方便了,摩托車電瓶車或者小轎車,大多數家庭出行也比較方便了。走親戚的次數也就跟著多了。對於買禮物這些,也都是看情況。我們家也是比較灑脫的。過年一定要置辦的,端午帶粽子,中秋帶月餅,平時誰生日該怎麼帶也怎麼帶。如果說誰說今晚吃好吃的一起吃,這種不年不節的時候也不用特意買東西。但大多數時候的禮物都會附帶一箱牛奶。我記得我有次去舅舅家到副食品店買東西,實在不知道買啥好,老闆讓我買牛奶,我想了想,我好幾個舅舅,算了,買了我也拿不動。
大概大多數人的走親戚置辦禮物也都差不多吧。但凡事都有些少部分比較不一樣的。
比如,我有個舅舅自詡家庭困難,有事來找我們,用我爺爺的話說,一包白砂糖都沒帶過。而我姨媽就完全不一樣,再困難,白砂糖都要給她帶一包。用他們的話說就是,我舅舅“人情不好”,我姨媽“人情特別好”。
你們都帶什麼伴手禮拜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