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五,榴小軒都會住外婆家,直到週六才回來。這一天裡,榴小軒彷彿一匹脫了韁繩的“小野馬”,想玩手機就玩手機,想把玩具堆成山,總會有人替他整理,想睡到幾點起來就幾點起來,恨不得吃飯也抱著個手機,外婆一口口喂他……
所謂的家庭養育的好習慣,在這每週一天裡,全部歸零!
我和我的母親關於這個問題經常有爭執,直到我帶著焦慮的心情,妥協……因為無論怎麼樣,我不可能不讓榴小軒去外婆家;無論怎麼樣,我也改變不了我的母親。包括此刻,我在寫這篇日記的時候,我都察覺到了自己不舒服的情緒。
一方面,我理解我的母親,我也很愛我的母親。我也知道她擔心我勞累,所以寧願自己辛苦點幫我帶兒子。同時,外婆也真心喜歡這個小外孫。
另一方面,我也存在焦慮,5天在家裡養成的好習慣,1天在外婆家即可歸零……
舉個例子,我的母親這一代人總是擔心孩子吃不好,所以最開心的事就是燒好飯菜後,看到小外孫吃得香噴噴。所以每次在外婆家吃飯時,外婆總是靠近榴小軒坐著,自己先不吃飯,這雙眼就緊盯著榴小軒碗裡,菜是不是夠,湯熱不熱,恨不得一口口塞進榴小軒的嘴裡……所以關於“餵飯”這件事,真的已經6歲多了,來到外婆家,彷彿回到了2歲……
我承認關於“餵飯”這件事,我和我的母親爭吵過,後來我也妥協了……於是變成周五就是特殊日,外婆可以喂菜,榴小軒邊看著手機,邊吃飯……
這週五晚上,按照慣例一樣到外婆家吃飯。正當我們大家要吃時,外婆突然對著正在看手機的榴小軒說,“今天最後一次吃飯看手機啊,以後吃飯不能看,今天就算了!”
當時我整個情緒就不好了,因為這樣的話已經說過很多次……我當時立刻讓自己關注手中的碗,觀察我自己的情緒,回到當下……才避免了後續的爭執。
家庭教育的失敗在於“嘴上嘮叨很多,卻允許他的行為”,那麼小孩子自然會無視你所說的話,因為你嘮叨完,仍就允許他的行為……
如果外婆真的下定決心不讓榴小軒吃飯看手機,那麼就默默地拿走他手中的手機,然後告訴他,一心一意吃飯,吃好飯再看,多給你10分鐘。如果他有情緒鬧,就讓他鬧,不吃飯就不吃飯。一次不行就兩次,兩次不行就三次,這個過程中沒有嘮叨,沒有情緒,只有規則。
要麼就乾脆允許,就像其實我內心已經默許一週裡的週五,榴小軒來到外婆家,可以邊看手機邊吃飯,也就這一天,因為平時在家吃飯就是吃飯。所以對於外婆突然這樣的話語,我發現自己的不舒服情緒。
在我們家,這個隔代教育的問題仍然存在,榴小軒也似乎習慣了來到外婆家後的特殊性。而我也在一次次這樣的事情過程中,去感受自己的情緒,去理解母親背後的愛意,去儘可能的好好溝通。因為我相信為了孩子的成長,外婆也會不斷地改變自己的行為,因為她也深愛著榴小軒。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