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過年因為疫情沒有回家,和爸媽影片聊天,聊著聊著發現,雖然去年因為疫情沒法親戚之間串門走動了,但是好像壓力一下少了很多。
媽媽說,
“不要以為串門只有你們有壓力,我們一樣的。
你上學時,會有人問,孩子學習怎麼樣啊?
你畢業了,會有人問,孩子在哪兒工作呀?
你工作了,會有人問,孩子年終獎發多少,有物件了麼,要不要幫忙介紹?
你戀愛了,會有人問,孩子什麼時候結婚,
你結婚了,會有人問,什麼時候抱孫子,未來生幾個...
我是不想管你,但是禁不住他們老問,我也很煩啊。”
以前聽到這話,我是不置可否,就覺得父母這是花式催促,借他人之口,行自己方便。
慢慢長大後,逐漸發現,其實父母面臨的親戚交際,和我們的閨蜜,同事,朋友相處,都是大同小異的。
你不想交惡親戚,是因為擔心父母的責備,你父母不想交惡親戚,是因為覺得親戚重要。
舉個例子,
如果有件事情,你的老闆認為你應該搞定,但是這是個新問題,你確實需要時間來研究和探索,但是你的老闆並不想聽這些,或許他在投資方或股東會炫耀過。為了他自己的需求,你的處境就不想關心,強烈規定你在時間內搞定,以便他宣佈。你會作何感想?又將如何行事?
如果你有退路,大機率會馬上辭職,不陪這個沙雕玩了,但是如果你沒有退路呢?那麼只好忍氣吞聲,哪怕他用最惡毒的語言批評你,你也只能忍著。
好,現在我們把“老闆”換成“親戚”,你會發現困境是一樣的。
區別只是離開了老闆,你沒飯吃。交惡了親戚,你沒了親人。
如果是農業社會,過去耕地生產,都是依賴於家人親友互幫互助,越是資源匱乏,血緣關係越是不能割捨。
在那個時代,有錢也不代表能買到物資,關係是最重要的,沒有親人基本上就等於沒飯吃。
但是,對於大多數年輕人來說,他們的生活環境是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城市裡。
城市最大的特點是契約精神,是自由人的自由聯合。
生活物資是極大充沛的,只要你有錢,幾乎能買到你想要的任何東西。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可以因為利益,興趣,喜好任何一個理由,結合在一起,同樣也可以因為任何一個矛盾,老死不相往來。
既然資源是充足的,那麼為什麼還要忍受不喜歡的人,和他們委曲求全的相處呢?
不想走親戚,這個問題看似是一個人際關係問題,實際上也是中國社會快速發展帶來的時代問題。
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在研究中國鄉村結構時提出了差序格局的概念。
西方社會以個人為本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好像是一捆柴,幾根成一把,幾把成一紮,幾紮成一捆,條理清楚,成團體狀態; 中國鄉土社會以宗法群體為本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以親屬關係為主軸的網路關係,是一種差序格局。
從前的中國人,在差序格局下,每個人都以自己為中心結成網路。
就像是把一塊石頭扔到湖水裡,以這個石頭(個人)為中心點,在四周形成一圈一圈的波紋,波紋的遠近可以標示社會關係的親疏。
“門內之治,恩掩義,門外之治,義斷恩“
自古以來,鄉土中國的血緣之間,重要的從來都不是喜不喜歡,而是需不需要。
但是,中國在短短三四十年的時間裡,高速發展成了世界最大的經濟體。
數以億計的中國人,需要從鄉村生活快速過渡到現代城市生活,那些原本依賴宗法親情提供的社交習慣,面臨分崩離析,不得不重新打包塞進一個全新的城市個體框架中。
相比鄉村,城市生活的特點就是界限分明,條理清晰,淡漠疏離。
因此,總有人感慨,現在的年味越來越淡了。
其實,變淡的又何止是年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