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渴望愛與被愛,這是人的本性。
但有些人會疑惑,為什麼自己在親密關係中沒有人愛呢?
比如,與關係不錯的同事相處時,感覺他們並沒有那麼在意自己;與伴侶相處時,明明自己付出很多,對方好像並不領情;在與父母相處時,自己做得也很多,但父母好像也不是很感動,等等。
其實,這種“付出得不到回報”的感覺,或許是因為我們愛的方式不對,但歸根結底是我們忘記了愛自己。因為學會了愛自己,我們也就學會了怎麼愛他人。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我們怎麼愛自己,就是在教別人怎麼愛我們。
今天的文章,我們就來說說怎樣愛自己,以得到對方的愛。
1.付出得不到回報,是我們愛的方式不對埃利希•弗洛姆在《愛的藝術》說過,現代大多數人把愛的問題主要看成是被愛的問題,而不是看成主動去愛和愛的能力問題。同時,他還指出,很多人認為,關於愛,不需要學習什麼,只要找到一個正確的物件,一切都順理成章地發生了。
其實並非如此。
愛,是人的主動能力,需要學習。
就像前面說的“付出愛卻感受不到愛”的問題,很可能是我們愛的方式有問題,其實就是愛的能力有待提升。
在親密關係中,我們很容易用力過猛,過度付出,就不是真正的愛,因為過度去愛,容易成為一種討好。討好,對方會不珍惜,自己會覺得委屈,同時,討好,也會變成一種控制手段,讓對方想要逃離,而這就是我們自己的問題。
可見,當我們付出愛的方式不恰當時,就很難得到對方的愛。
2.缺少愛的能力,自然不會愛自己當我們付出愛而得不到回報時,會認為那是對方的錯,於是會抱怨、指責別人,但我們要知道,一段關係中,誰痛苦,誰先改變。
也就是說,我們只有從自身找問題,才能讓關係健康發展。
那麼,我們的問題是什麼呢?
答案是我們忘記了愛自己。
也就是說,我們在付出時,更多的是把注意力放在了對方身上,忽視了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所以才會出現問題。
但對於愛自己,重視自己的感受,對很多人來說,又是困難的。
因為他們認為,愛自己,是自私的。
其實,自愛並不等於自私。自私的人沒有能力愛別人,也沒能力愛自己。
正如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一書中說的,自私的人,愛自己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事實上他仇視自己。自私的人缺乏對自己真正的關心,不知道自己的需求,無法從自身獲得滿足,於是他們只能不斷地從生活中、從別人身上撈取滿足。他只是用一種不成功的企圖掩蓋和補償真正自我關心的失敗。
而一個有能力愛自己的人,不會透過索取來滿足自己,而是能更主動地給予和愛他人。
可見,自私和自愛是完全不同的。
我們要知道,只有學會愛自己,擁有愛的能力,才會愛他人,進而得到他人的愛。
3.我們怎麼愛自己,就是在教別人愛我們。現實生活中,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這樣的話,“別人怎麼對待你,是你教給對方的”。
比如,不聽從領導安排的下屬,一定是領導無意間傳遞給下屬這樣的訊號,“我不重要,我好說話”,所以我們會看到很多好欺負的領導,下屬大多不會尊重他,這就是領導自己“教”給下屬的。
對於愛也是這樣的。
我們得不到對方的愛,是我們讓對方感受到了“自己不重要,自己不值得被愛”。
例如,討好者,就是在給對方傳遞這樣的資訊,“自己處在低位,你處在高位”,這種不對等的關係裡,討好者自然得不到愛。
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只有學會愛自己,對方才有可能愛我們,因為他們在我們愛自己的過程中,會接受到這樣的訊息,“我們值得被愛”。
就像懂得愛自己的媽媽,不會強迫孩子來滿足自己需求,更不會只為孩子付出,所以孩子會意識到,“媽媽也很重要”,這樣,親子關係就是一種均衡、平等的關係。
4.學會愛自己,才會得到真正的愛前面說了,我們之所以得不到他人的愛,是因為我們沒有好好愛自己。
那麼,我們該怎麼愛自己呢?
首先,我們要意識到“愛自己”是重要的事情。
很多人因為不敢愛自己,擔心那是自私的,所以根本沒有想過愛自己的重要性。
覺察至關重要,那是我們愛自己的第一步。
其次,我們要付出行動去愛自己。
意識到問題是改變的開始,但真正的改變是要付出行動的。
愛是一種主動的能力,愛自己也是如此,我們要主動地付出行動去愛自己。比如,關注自己的健康,注重自己的感受,懂得同情自己,心疼自己等等,總之就是要把自己放在第一位。
對於討好者來說,學會像對待他人那樣對待自己就好了。
再次,愛自己就是要學會接納自己。
很多人習慣去討好對方,過度付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他們沒有接納自己,希望用自己的愛來滿足對方的需求,以得到他人的認同。
而如果我們能夠接納自己,就不會過於在意他人的感受和想法,這樣就會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敢於尊重自己的感覺,進而活出自己。
當然,接納自己並非是放任自我,不再努力,或無視自己的缺點和過失,而是更加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並做出合理客觀的選擇。
說到底,愛自己是一件關乎個人成長的事。
當我們能夠好好愛自己,別人才會好好愛我們,而“我們”才能更好地相愛。
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好好地愛自己。
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