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名思義,道德資本,就是一個人不斷去幹一些看起來很有道德的事情,為自己積攢了道德資本,然後以此換取權力,讓自己處在道德優越的位置上。
如果你對人性座標體系越來越熟悉,那麼看到這樣一番話,你可能立即會認識到,道德資本,也是在玩“以關係維度之名,追求自戀維度之實”的事情。
不過,經典的積攢道德資本的遊戲會比較複雜一些。首先是,一個人不斷去做自我犧牲,他因此覺得自己在積攢道德資本。
所謂自我犧牲,就是一個人放棄對力量、權力和自戀的高位追求,而讓自己主動處在自戀維度的低位,並且的的確確損失了現實意義的好處或自戀意義上的好處。
這裡面藏著的邏輯是,既然人天性都是追求自戀高位的,而我主動追求自戀維度的低位,這種做法我認為是善良的、有道德的。
可以說,這是一個人本來在做自戀維度的事情——自我犧牲,但他卻因此覺得,自己是個好人,自己是善良的、有道德的、有情感的。
然而這個人的心智仍然主要是自戀維度上的。當他透過自我犧牲積攢了相當的道德資本後,他就有了道德優越感,覺得自己高人一等了。
當一個人有了這種道德資本時,這對於在乎他的人,就構成了一種巨大的壓力。面對這樣一個人,別人容易有內疚感,覺得欠了他的似的。
可是,這種道德資本,對於不夠在乎他,或者儘管和他很親近,但其實沒有什麼共情能力的人,就可能不僅起不到效果,還會起到反效果,讓他們更不願意靠近他。
一次,一位朋友找我,想讓我推薦諮詢師,因為她覺得,她的媽媽有了嚴重的抑鬱症,她認為諮詢能幫到她媽媽。
我問她,你媽媽願意找諮詢師嗎?她說不願意,並且她一給媽媽講要找諮詢師的事,媽媽就會很生氣。
我請她簡單講講媽媽的故事。她說,她媽媽主要是對她爸爸有怨氣。她媽媽認為自己一生忠誠、勤儉、付出,可是她爸爸卻多次出軌,簡直是狼心狗肺,辜負了自己這輩子的付出。媽媽後悔這樣做,對爸爸各種恨。
然而在我這位朋友看來,媽媽這樣做,都像是自願的,別人沒有逼她,而且很多人都曾勸她媽,不要對老公那麼好,但她沒有改變,就這樣過了一生……
現在,她爸媽都七十多歲了,一見面要麼彼此不理會,要麼像仇人一樣,當然主要是媽媽恨爸爸。
聽她簡單講完媽媽的故事後,我對她說,你還是放棄為媽媽找諮詢師的想法吧。
為什麼?她有些驚訝地問到。
我回答說,首先,經驗顯示,年紀太大的老人,諮詢效果普遍不好,因為老人的觀念容易固化。
其次,也是更重要的是,諮詢都是讓一個人來面對自己的,它建立在一個前提之上,就是一個人願意承認“我”有問題,“我”願意改變。
可是,你的媽媽已經七十多歲了,她一直的生命邏輯是恨你父親,認為,“他”有問題,“他”應該改變。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諮詢讓你媽媽最終看到,“我”有問題,這該是何等殘酷的事。
並且,媽媽都七十多歲了,如果在生命的這個階段改變自己重大的認識,這都太難太動盪了。
此外,你父親的確出軌多次,承受一下你媽媽的恨意,也是他應該承受的。
她聽了後覺得很有道理,此後放棄了要為媽媽找心理諮詢師的想法。
差不多同時期,我一位男性朋友找我聊天,他過得太憋屈太痛苦。他是我所說的那種最經典的“中國式好男人”,一生都在為別人考慮,而不能堅持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他先是為了爸媽而結婚,然而妻子是自己不喜歡也不合適的。結婚時懵懵懂懂,婚姻持續不久後深刻感覺到了不合適,而且這給雙方帶來巨大痛苦。
於是他想離婚,但妻子不願意。一開始妻子的不願意級別不算太高,他如果堅決一點還是可以離的。然而妻子這種級別的不願意,都讓他打消了這個念頭。
這是好人的一個常見邏輯:如果堅持做我想做的事,可是這件事對別人特別是親近的人有傷害,那就不能做,因為傷害別人意味著我是壞人了,好人特有的那種道德資本就受損了。
當繼續湊合著過下去時,他越來越痛苦,於是離婚的意願越來越強,這時他發現,本來比較好說話的妻子,反對離婚的意願也越來越強,逐漸地開始選擇自我傷害的行為威脅他不要離婚,最終會用自殺和孩子來威脅他……
於是,他這個婚就一直沒離成。
在這個過程中,他變得日益消瘦,精神面貌和身體都越來越差,最後覺得自己猶如生活在地獄裡。
這是我比較好的朋友,所以我很早就推薦他去找諮詢師,後來也多次向他推薦諮詢師。然而我也發現,他對找諮詢師的牴觸,也越來越強。
終於有一天,我認識到,對於濫好人而言,隨著年齡的增長,會出現一個問題:濫好人不斷累積出越來越高的道德資本,可是,這個道德資本是透過自我犧牲、自虐換來的,它沒有任何實際好處,因此,他們變得越來越難以直面這件事情。拒絕做心理諮詢,就是難以直面這件事的一個表現。
因為,他們喪失了很多東西,這些重大損失,最終只是換到了一個光禿禿的道德資本。這是唯一的好處。
當然,這是自戀意義上的好處。這個好處是,他們可以因此去怪別人,認為是別人敗壞了自己的人生。
如果深入諮詢,不僅要接受諮詢的基本前提,而且逐漸自己也會認識到,的的確確,自己的人生,特別是成年後的,首先得自己負責。他的外在劇情,只是自己內心戲的外化。
他們的基本感知是,我這麼好,而你辜負了我,你這個壞人,你要為我的人生不幸負責!人越是濫好人,年齡越大,因此累積出的道德資本和道德資本的必然副產品——怨氣,也就越多。當沒有反思時,道德資本就給了自己的怨氣一個出口,而且表達宣洩怨氣時可以理直氣壯。
如果這個心理遊戲被戳破,道德資本就被證實是一場虛無,除了能自我安慰外,其他什麼好處都沒有,而且還會惹的別人想遠離自己,並且這也是導致自虐的關鍵。這,太扎心了!
這兩個故事讓我形成一個觀點:特別以好人自居的,如果有意做諮詢,那得早一點開始,四十歲之前開始是有必要的,二三十歲開始更好。
如果等到五六十歲甚至更老時,人就寧願理直氣壯地去恨別人,而不願意去直面內心真相了。
如果家裡有一位老人,年齡七八十歲了,活得很痛苦,而且一生都在奉獻、付出和犧牲,就不要非把他們推到心理諮詢師這裡了。他們不願意去是有道理的。
雖然說,朝聞道夕死可矣,但一個自虐的遊戲玩了一輩子,最終要把它給剖開,然後已經沒有時間去修正,去留給自己,這實在太痛苦了。
所以如果真有輪迴的話,輪迴可以是一個很好的安慰。這輩子沒玩好,下輩子可以重來。
如果你還年輕,得警惕攢道德資本這種遊戲。這個遊戲,不僅會把你的生命力困住,它也實在是太無聊了。想象一下,最終你喪失一切,結果只留了道德資本這麼一個好處,這何等可悲!
從理論上,我們也可以先意識到,這個遊戲,披著追求情感的外衣,表現得非常在乎別人,但其實還是自戀維度的孤獨遊戲,透過自毀自傷自我貶低而換來的道德資本,不是情感,也不能滋養關係。
這個遊戲中,你之所以自毀、自傷、自我貶低,是因為你的心智停留在自戀維度上,你看到,既然大家都搶自戀維度的高位,那我自己乾脆主動去追求自戀的低位不就好了。我雖然傷害了自己,但讓你舒服了呀,你看我多麼愛你,多麼有愛心。
這種做法,是會暫時讓對方舒服。然而,無論你是犧牲自戀,還是縱容對方陷入自戀,這都是一個孤獨的遊戲。真正的關係,是兩個人都存在著,在真實地互動,而道德遊戲,是一個人消失了,以此去襯托滿足另一個人的自戀,而那個人還是會感覺到孤獨。
處理好關係不容易,所以很多人會透過追求道德感來維護關係,這會引出關於道德的各種誤區。
最後必須澄清一下,這裡講的道德遊戲、道德資本,都不是關係維度上的道德。這是我們自以為是“道德”甚至以為是“情感”,但其實不是,這還是自戀維度的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