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想陪您過個幸福的年,可是再也沒有機會了。”
兩年前,朋友父親得了腦血栓,
被倒插門的弟弟接了過去。
雖然父親癱瘓在床,神志不清,
但仍是她的心裡支撐。
朋友生活很苦。兩個孩子,
大的讀大學,小的剛上小學。
丈夫開大貨車,為了生計四處奔忙。
她一邊工作,一邊照顧小孩,
偶爾去弟弟家看望一下父親,
也不得不當天去,當天回。
即使這樣,她還是不忘在過年過節時,
將孤身在農村的婆婆接過來團聚。
她說,公公過世後,婆婆一個人很可憐,
不能讓她太孤獨,太寒心。
其實,她一直想把父親接過來,
哪怕是一起過個年,
父親在倒插門的弟弟家,一定很憋屈。
父親臨終的前幾天,她還去看過,
承諾說,今年要接他去過年。
說年底把客廳兼併出一個小房間,
這樣即使婆婆在,也會方便些。
於是想和先生商量,回孃家過年。
這恐怕是她一生最大的遺憾了。
我也想回家”。
“好啊,現在就走,不用等到過年。”
他顯然不高興了。
“你看,我也沒幾年了(我有病),
我爸也沒幾年了(父親79歲),
兩個沒幾年的人,在一起樂呵樂呵。”
我動之以情。
“沒事兒別瞎合計,好好活著。”
他顯然知道,我在打感情牌,而這方面他理虧,
也註定失敗,所以岔開了話題。
“告訴你,這大半輩子,我竟圖你和你媽樂呵了,
這回我要為自己樂呵一回。我決定了,回家!”
我非常決絕,不給他蹬鼻子上臉的機會。
前段時間,《知乎》裡有個熱門話題:春節,是去婆家還是回孃家?
其實自己一點都不想去婆家,但是沒辦法,為了家庭和諧。
是,當我們隨著老公、孩子陪公婆熱熱鬧鬧過年時,
我們的親生爹孃卻對一桌子飯菜,食之無味。
心裡、眼裡,話題全是我們。
而當我們打電話給他們拜年時,
他們嘴上說的全是讓我們放心,祝我們開心,
囑咐我們孝敬公婆,讓我們代問他們好。
而他們也是白髮之年,也期盼享受天倫,
但為了我們的家庭和諧,忍之又忍。
雙親健在相互撫慰還好,若只剩其中一人,
孤獨悽慘之態,可想而知。
春節,是去婆家還是回孃家?
對於任何一個女人都是個難題。
自古世事難兩全。想要維護家庭和諧,就要犧牲親生爹孃;
不忍心讓親生父母被冷落,就要取得丈夫的支援,
丈夫支援了,公婆又不一定高興。
有多少夫妻為此冷戰,有多少婆媳關係為此緊張。
那麼,到底是去婆家還是回孃家?
先弄清幾個問題,自然也就有了答案。
請問,誰把你看得最重要?
有人說愛人,有人說孩子,有人說父母。
那麼,如果你死了,誰最傷心?
有人說,還是丈夫、父母和孩子。
那麼再請問,你死了,誰會傷心欲絕?
有人說,是老公和父母。
那麼再再請問,你死了,誰會一直傷心,
到死都還對你念念不忘?
有人說,還是老公和父母。
我說,你可拉倒吧。
快樂母女
好,重新看題。
首先,題中自始至終沒出現公婆,顯然,你對他們不重要。
其次,孩子。起初孩子肯定會想念母親,
待他長大成人,有了自己的家庭後,
偶爾會想起,但不會念念不忘。
最後,如果你真死了,不出三年,你的孩子就會有後媽。
三年,對某些人,還是太長了,最快百天。
所以,現在請從事件本身抽離出來,
用局外人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
你就知道,最看重你的人、最疼愛你的人是親生的爹孃。
所以,春節,回孃家,和生養你的人一起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