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近年來,隨著一些家庭倫理劇的熱播,離婚這一話題也成為了熱點。離婚也不再是曾經“丟人”的禁忌話題,而逐漸成為了生活中常見的現象。近日,就有一對90後夫妻,閃婚半年後“速離”,雙方還為此鬧到了法院。

原來,丈夫馮某和妻子楊某是透過相親結婚,僅在網路上聯絡過一個月後就見面閃婚。但是生活中,馮某卻發現楊某不僅不會做飯,還不講究衛生,這讓馮某覺得難以忍受,覺得要她幹嘛。楊某也對馮某多有不滿,兩人僅同居一個月便分開了。雙方都有離婚意願,但卻沒有溝通一致,因此馮某才選擇了訴訟離婚。經過法官調解,孟某撤訴,隨後法官表示,已經成功辦理了離婚登記。

看了這個案例,可能有不少的網友都會感到疑惑,既然兩人在婚前只有一個月網路聊天的聯絡,感情基礎如此薄弱,為什麼還會選擇見過一面以後就閃婚呢?難道都是一時衝動?在法庭上,馮某表示,自己是因為家中對他結婚一事上施加了不小壓力,而馮某自己覺得感情也可以在婚後培養,於是就抱著這樣的僥倖心理和楊某進入了婚姻。

而實際生活裡,90後群體中像這樣的閃婚閃離現象已經不再是一樁奇事,甚至於將三十而立變成了“三十而離”。山西某縣的民政局資料顯示,在最近十年間,離婚夫妻從100多對變成了1300多對,高了十倍不止,而90後成為了其中的主力軍,甚至有人的離婚記錄竟有7、8次。河南省會鄭州的資料也顯示,市內兩成以上的離異人士都是90後。而到了湖北十堰,最新資料顯示,35歲以下的離婚人數佔比更是達到了四成多。

而比起70後和80後,90後的年輕人們選擇離婚的理由也十分多樣,甚至有時給出的理由就像案件中的馮某和楊某一樣,顯得十分荒謬可笑。不過當然,從離婚人士給出的種種不同理由當中,我們還是能夠總結出一些普遍的問題。

其中最明顯的特點就是身體成年了,精神卻沒成年,譬如不少網友都會見到的吐槽貼中寫的“老公打遊戲忽視家庭的,怎麼辦”。

當然,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家庭因素。譬如案例中的馮某,就是因為父母的“催婚”,而選擇輕易走入了這段婚姻。而有從業30餘年的法官在受訪時表示,自己近年來經手的多起離婚案都是由於雙方原生家庭導致的問題,夫妻雙方不能妥善溝通,“回家找媽媽”導致了矛盾的激化。

“媽寶男”、“扶弟魔”這樣的現象也是婚姻中導致離婚的因素之一,經濟上和原生家庭分不開,夫妻雙方都難以獲得真正的獨立。

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國也出臺了離婚冷靜期的相關法律,但並沒有獲得輿論的廣泛支援。有專家針對此表示,這一概念確實讓人們對於婚姻有了更深刻的考量。不過,真正能夠讓離婚率下降的,還是雙方都能夠在精神、物質上雙重獨立。離婚冷靜期出現後,還有專家提出了結婚冷靜期的概念,在婚前加強婚姻家庭輔導教育工作。

據瞭解,目前我國過半的婚姻登記機關設立了相關的輔導室,但總體而言,效果並不是很理想。

而想要不離婚,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不結婚”。在我國,2018年的單身人口數達到了2.4億人,其中80、90後也是主力軍,主動選擇單身的人數也是超過了三成。而在我們的鄰國日本,90後這一年齡段的受調查人群中,可以接受終生不婚的人數高達88%。

韓國的人們對於必須結婚這一概念的支援率,也早已降到了不到50%。可以看出,在世界各國,人們對於婚姻的普遍態度已經轉變。

想要改善這一現狀,需要人們增強對於婚姻生活的信心。結婚雖然並不是必須的,但也並不是必須不的。很多年輕人選擇不婚或者獨身主義,實際上是因為恐婚恐育的心理。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像專家所說的那樣,達到精神和物質上的獨立。如果沒有精神上的獨立,不論是選擇結婚還是不婚,本質上都是在盲從,做出的選擇未必是發自本心的,也總會有羨慕別人的情緒出現。而如果沒有物質上的獨立,就算兩個人的感情生活再和諧,也難以維繫長久的關係,正如老話說的那樣:“婚姻不是兩個人的事情,而是兩個家庭的事情。”

15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不要為年齡而焦慮,它能帶給我們一些更重要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