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情人節,今年都要一個人過了。”
的確,今年由於疫情,不少人只得“就地過年”,無法返回家鄉,和親人朋友團聚;異地的情侶也紛紛安排起了“線上過節”。在節日氣氛裡,無法陪在想陪伴的人身邊,難免讓人感到孤單。
陪伴這件事,既是最小,也是最大。經歷了魔幻的2020,在疫情的陰霾仍未散去的2021,讓我們來看一組關於陪伴的故事。
希望無論你此刻身在何方,是否與親朋好友團聚,都能從這些故事中感到溫暖、愛意與勇氣。
01.
我有一個很特別的好朋友,今年和我一樣都是30歲。我們從15歲開始,就一直陪在彼此身邊。從上海到北京再到國外,我們始終同步,始終相伴。
換城市、搬家、上大學,我們總有機會住在一起,甚至長時間同居。我們會一起做飯吃飯、一起睡、一起洗澡;我常失眠,但只要在她身邊,我就會睡得特別好。
我和她總有說不完的話:所有成長過程中的迷茫、收穫、挫折,都有對方作為記憶和見證。我的人生低谷期,都是她陪伴我度過的。有她在,我就覺得我還能忍受、一切能撐過去。
某種程度上,她的存在,使我在動盪很多的青春期和成年早期,始終維持了一個有一致性的、完整的自我身份感。是彼此的眼睛,也是彼此的記憶。
02.
在我上中學前,老爸為了給我和妹妹攢學費,辭去了原本安穩的公交司機工作,跟著朋友一起開卡車去南方跑長途貨運,出差一次通常要一兩個月才能回來。剛開始,我們非常不習慣爸爸不在家,期盼他能快些回來。
後來,老爸發明了一個辦法。除了有空就往家裡打電話,和我們講講他去過的地方,有哪些不太一樣的風土人情;他還會在途中買一些地方特產寄回家裡:蘇州的枇杷、金華的火腿、潮汕的海魚乾……有些水果寄回家已壞了一半,而我們一邊覺得可惜,一邊又吃得津津有味。
如今回想起來這段生活,雖然爸爸不經常在我們身邊,但他用這種特殊的方式陪伴著我。他的故事和特產,給我帶來了最初的關於更大的世界的美好想象,讓我一面有了去世界探險的好奇,一面又有了家人呵護的溫馨。
03.
2020年初,武漢封城。我連夜帶著父母從湖北來到上海。沒想到這一來,就回不去了。一家三口在我獨居的出租屋裡住了好幾個月。
那段時間過的又辛苦又幸福。辛苦是因為房屋面積很小,晚上我和我媽擠在床上,我爸只能蜷著身子睡沙發,條件很艱苦。但同時也特別幸福。
長大之後,有這麼一段和父母朝夕相處的時光,是很難得的,往後也未必能再有。疫情期間叫不了外賣,我媽就每天做飯。家的味道溫暖著我的胃,也安撫著我因為疫情而焦躁的情緒。
疫情兇險。但對於那時的我來說,只要全家人平平安安地在一起,就是不幸中的萬幸,就仍有繼續過好生活的可能。
04.
陪伴不止是日常瑣碎,更是對所愛之人的守護。
我和女友都在網際網路公司上班,典型的996打工人。那時我覺得戀愛了沒必要同居,兩個人都拼事業,下班互相報個平安就好。
但有一天,她本來說好到家給我訊息,卻意外失聯了,發訊息不回,打電話也沒人接。我等到半夜,實在擔心她出什麼事,打車到她家,敲門也沒人應。正急得不行,突然聽到樓道里有腳步聲,一回頭看見她正從包裡拿鑰匙。我衝上去抱住了她。
在她拍著我的後背安慰我、向我解釋原委的時候,我提出想和她搬到一起住,因為我想每天可以確認她平平安安的。
住在一起之後,我們陪著對方的時間也沒有很多,有時我睡著的時候她還沒回來,起床的時候說不了幾句話又要各自去上班。但是,半夢半醒間感到她睡在身邊,週末在家加班的時候聽到她在屋裡走動,突然被她投餵一口零食……所有這些,都能讓我感到特別安心。
05.
獨居的時候養了一隻貓。好幾次感到生活不順的時候,打算在外面通宵喝酒。但是一想到貓還在家裡,又捨不得留它獨自待著,便還是早早回去照看它。
那時真的覺得,這是什麼都沒有的我,最幸福的陪伴所在了。
06.
我和我老公大學相戀,畢業後結婚,一起北漂。沒有家庭可以靠,我們一切靠自己。工作一年後,我老公決定跨專業考研,轉行做程式設計師,而我也拼命賺錢,努力承擔兩個人的生活費用。結果,就在他讀研期間,因為公司財務危機,我被裁員了。
那段時間特別困難。我們擠在窄小的出租地下室睡上下鋪,一分錢恨不得掰成兩半花。
但苦中依然有甜。他一邊上課一邊陪我改簡歷,託同學打聽工作機會;我失業後雖然沮喪,也很快收拾心情,一邊接兼職一邊打理家務,讓他讀書更安心。
哪怕物質上一無所有,但這樣互相陪伴著渡過艱難歲月,讓我們愈發認定,對方是能夠共患難的人生伴侶、最佳戰友。如今,我們過得比那時寬裕得多,都有了穩定的工作,也在北京安了家。生活仍有無數的困難,但最後總能化解。因為我們都相信,只要對方在身邊,沒有不過去的坎兒。
07.
當年,為了讓我進好的小學,我們一家從鎮上搬到城裡。父母開了間小賣部,我也在那裡生活成長。
我常常在貨架後面的小桌上寫作業,偶爾抬頭,會透過貨架,看見他們忙碌間隙,向我投來關切的目光;我也會在他們需要時幫忙,給商品貼價標,在他們送貨時看店。
小賣部全年無休,他們不能像別的家長那樣帶孩子旅遊。但每次進貨回來,他們都記得額外給我帶東西。市面上有新款的零食、玩具,我總是小夥伴裡第一個知道的……
現在,小賣部早已關張,但偶爾經過那條街,我還是能回憶起當時的美好。在那裡,父母用自己的方式陪伴我長大,我也陪著他們白手起家,改善家庭生活。當時的生活客觀上的確辛苦,但也恰恰是獨屬於我們一家的珍貴記憶。
08.
印象深刻的陪伴發生在初中。那時我父母離婚,我被判給父親,但他並不想要我,除了給我生活費,幾乎沒再出現。
她則生活在更加混亂的家庭,有出軌但不離婚的母親,和成天罵她是野種的父親。
因為家庭的關係,我們的性格都有些孤僻,平日裡不與同學來往。直到後來認識了彼此。從對方臉上,就能清晰地看見和自己一樣的掙扎過的痕跡。
那幾年我們放學會一起回我家住,徹夜長聊,聊絕望的家庭。我們在學校裡彷彿是兩個不合群的小怪獸,與那些被父母疼愛的孩子格格不入。那個時候我們給彼此的陪伴,就如同兩個受傷的小獸互現舔舐傷口一樣。
幸虧有對方,我們熬過了那段動盪的青春。雖然如今已經有了各自的生活,就如同海水平靜地流到兩條分叉的河流裡去了一樣。但回頭看那段時光,還是很感激。
09.
父親是個大忙人。從我記事起,他就經常到外地甚至國外出差。父子間交流很少,我也一直不知道怎麼跟他相處。
到了我上小學,每次他出差,都會寫信給我。在信中,他會說起在外面的見聞,或者問我的近況。有時只有寥寥幾筆,但能給我很有見地的提點,我因此對於收信、回信這件事,從最開始有些不知所措,到後來時常有些期盼。
再後來,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我和父親漸漸不再以信件的形式聯絡對方,但小時候的手寫信,卻比後來的任何訊息更讓我記憶深刻。在通訊不發達的年代裡,以信件作為陪伴更像是一種默契——我缺席了你的成長,對你也不夠了解,但我願意努力,嘗試更多地關心你、理解你。
10.
她和我是出生就認識的鄰居家的妹妹,小學是同班同學,後來就走上了不一樣的道路。她一直留在老家,畢業後當了小學老師,結婚生子,按部就班。而我從初中開始,就一步步離家鄉越來越遠了。
別人覺得我一路順遂,只有她總是嘆氣說我這樣太累。
同時,她會跟我扯幾句學校裡的家常,發一些孩子們特別開心的照片給我看。我有時候回覆,有時候不回覆。她就一直每天堅持以這種方式陪伴著我,直到我畢業。
有些朋友就好像是上天的安排。你們不需要有很多的共同點。你遇到了她,她變成了你一生的朋友,就是那麼地幸運,那麼地難以解釋。
作者說:
這個時代,生活節奏不斷加快,互不打擾成了預設的溫柔設定。陪伴愈來愈難,也愈發珍貴。說是命運的饋贈也好,努力投入關係的結果也罷,它自然地發生,卻又得之不易。
而正是這些互相陪伴的經歷,讓我們在茫茫人海中感到愛與歸屬,感到被理解、被在乎,讓我們捱過艱難辛苦、收穫感悟。更讓我們無論陷於何種處境,都仍能有療傷的地方。
新的一年,願你始終有人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