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已經經過助理重新整理,有虛構、重構加工成分,不含人物真實資訊,如有雷同請勿對號入座。)
舉一個具體的例子,有一次我爸借錢給了一個同事,我媽就很不高興“你為什麼要借錢給他?他那麼多親戚不借,就借你的錢,上次的還沒還呢。”
我爸就會說“人家有人家的難處,低頭不見抬頭見嘛,我們都是同事。”
這個時候奶奶就會參與進來,“哎呀,同事關係嘛,難免的,你覺得不應該借,那就剛剛好啊,以你的名義拒絕就好了。”
媽媽又會說“本來就不應該借,上次的都沒還,這次又借!最後事情又變成我當壞人。”
奶奶會說“男人嘛,要點面子的,直接拒絕多不好意思啊。”
媽媽這個時候就有點生氣了“這有什麼不好意思的,搞得每次好像我很小氣一樣!”
我爸看出我媽有點生氣了,“沒事的,最後都是聽你的嘛,你做主。”
媽媽還在氣頭上說“我是對的,幹嘛不聽我的?你也是的,多注意點,不要亂借錢。”
奶奶看我媽有點激動,就勸她“你也知道,他心腸軟嘛,所以你要多幫幫他啊,別讓他處理這樣的事情。”
結果媽媽更加生氣了“那我不在怎麼辦?稀裡糊塗把錢都給別人?”
奶奶說“他從小就心眼好,太善良了,你多包容吧。”
最後的結局基本上都是我媽大發雷霆“你看,你每次都這樣,每次都是他當好人,我當壞人,每次都是我包容他,就是我不好唄,我是壞人唄!”
我爸就會說“媽,你別說了,我們兩個的事情,你少摻和。”
……
然後一段飯吃得特別尷尬,而且事情也沒有一個結果,真讓人難受。
你好,非常感謝你對我們的信任。
和本博士份欣慰你的成長,發現了家庭裡的問題,並且解決不了的時候,懂得向專業人士求助,這是很好的做法。
這裡先點出關鍵,你爸借錢給一個信譽不是那麼好的同事(上次的都還還),然後你媽有意見了,這個事情本身是夫妻二人家庭經濟上的溝通、協商,但是最後卻演變成了你媽和你奶奶之間的爭論。
最後的結局,變得不歡而散,問題也沒有解決,還加深了矛盾。
為什麼會這樣呢?
事情或者問題,會有結局、結果,但是爭論往往很難有結論。
因為原來你爸和你媽之間是一個【問題】或者說【事情】,好好溝通是會有結果的。
但是你奶奶調解之後,變成了【爭論】,事情是有結果的,而爭論往往是沒有結果的。
比如,你奶奶覺得蘿蔔好吃,你媽覺得青菜好吃,兩個人爭論的話很難得到一個結果。
但是,你奶奶晚上想吃蘿蔔,你媽想吃青菜,於是產生了矛盾,針對這個問題溝通,最後會得到一個結果,晚上吃青菜或者蘿蔔,也有可能都吃。
你看一開始你爸和你媽,因為借錢的事情溝通,但是你媽有意見,同時也是有情緒的,想要解決。
可是接著你爸沒有處理事情,也沒有處理情緒,而是解釋了一下,你媽當然不接受了,所以就僵持住了。
這時候,每個人的情緒怎麼樣呢?
你媽覺得很生氣,覺得這麼簡單的事情,為什麼你爸不接受?
你爸覺得問題不大,於是為借錢找了理由,同時還抱怨了一下。
微妙的地方來了,你奶奶覺得不舒服了,“你幹麼指責我兒子?”
於是你奶奶就站出來了“我說兩句公道話”,但是眾所周知,講這句話的人,往往有站隊。
所以你奶奶的潛臺詞是“我站在我兒子那邊。”
這也是為什麼你奶奶越調解,你媽越生氣,這裡面的潛臺詞是“你可一點也不公道,你偏心你兒子。”
你爸的反應很微妙,就不說話了,其實也有潛臺詞“我媽幫我說話了,我就不說了。”
然後溝通繼續,你奶奶就覺得“原來我兒子在家裡這麼沒有地位,不行!”
直到最後,你爸覺得“事情不僅沒解決,而且更復雜了,感覺真煩!”
你媽覺得“你們什麼都是對的,我都是錯的!”一方面覺得很生氣,又覺得很委屈。
你奶奶被你爸排斥了,覺得‘我本來想幫你,你這樣對我!’內心覺得很憤怒。
和本博士常說的,要看懂潛臺詞和潛意識。
透過這段對話,你會發現這個心理遊戲表面上是三個成年人的爭論,實際上是兩個“孩子”在吵架,旁邊的母親覺得自己的孩子被欺負了,處於弱勢一方,於是她就站出來主持公道。
你從這個角度看,是不是就能搞懂你爸媽和你奶奶之間的事情了?
下次遇到這種情況,我不太建議你管,因為你作為孩子,分量不太夠。但是你真的想做點什麼的話,你就把話題引回一開始的問題,或者事情上面,比如你可以這樣說“哎呀,你們都說遠了,回到開始的事情上面,怎麼樣對這個家庭最有利。”強調你爸媽是一個集體,而不是分裂開的。
青春教育管心營是和本博士為核心的心理學和管理學專家建立的青春教育訓練營,聚焦於青春期組織衝突和諧轉化,青春教育要管心,管心就來管心營。透過將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積極心理學、結構家庭療法、策略家庭療法、TA溝通分析、OH卡等專業諮詢技術進行有機結合,倡導和而不同、本立道生的世界觀,化性起偽、定慧等持的人生觀,真實、尊重、堅定、承擔的價值觀,和化青春期衝突,繁盛新生代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