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小時候,很窮,年味很濃!長大後,什麼都有了,卻沒有了年味

“有錢沒錢,回家過年”!

春節,是中國人傳統的節日,從古至今,在中國人民的理念裡,春節象徵著閤家團圓。一年之計在於春,過年,也是慶祝春天。

四季如春、春風如意、春暖花開……

彷彿只有這些形容春天的成語,才能使人心花怒放,喜氣洋洋。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在古代用來形容在外的遊子思念母親,“父母在不遠游”這個成語也將從古流傳至今的孝道詮釋的恰到好處。

特別是對於那些遠赴他鄉工作的人們,彷彿過年才是家人們團聚的時刻。

然而,隨著日子越來越好過了,物慾橫流的社會,人們的衣食住行都開始得到滿足,反而覺得年味淡了。

小時候,過年是吃上一頓媽媽忙活幾天做的各種美味佳餚,是爸爸做的各種特色地方小吃,更是那一身從頭到腳的新衣。

然而,長大後什麼都有了,年味卻沒了,不是年味淡了,而是我們長大了。

見過太多的好東西,吃過太多的好吃的,每天都跟過年一樣,彷彿過年跟平常也沒什麼區別,但一顆團圓的心卻是歸心似箭。

兄弟姐妹多的,也趁著過年的團圓日子回家吃頓飯,陪父母聊聊天,互相寒暄,聊以慰藉思念之情。

現如今獨生子女越來越多,但兩代人之間的代溝也逐漸兩極分化,年輕人和老年人都分開過,逢年過節湊到一起吃頓飯,嘮嘮家常,也算是對年味的憧憬。

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愛過年了,開始不習慣皮笑肉不笑的客套和寒暄,更不習慣各種“禮尚往來”!

只有老人們還眼巴巴地盼著過年,才能與子女多呆些日子,這對於他們來說,才是真正的年味!

春節對於每個中國人來說都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特別是對於身在異鄉的人們,過年成了一種期盼,雖然天各一方,相距千里,但每到年跟,一顆過年的心,早就飛回了故鄉。

家中有老人還有留守兒童,對於他們來說,回家過年才是真的有意義。為了趕回家一個又一個溫暖的“回家故事”總是那麼打動人心。

那些久別重逢的喜悅,總是隔著熒屏都能催人淚下,在別人的故事裡,我竟然也被那些純真的感情所打動了……

孩子不回家,老人怎麼過好年?

人年齡越大越懷舊,特別是老人,他人彷彿自己覺得餘時不多,才更加期待與孩子的團圓。

但並不是所有的家庭都能如春節般,在團圓的日子裡和和氣氣,美美滿滿。

這2種不回家過年,看似矯情,其實真的扎心:

1、父母與子女有矛盾

父母與子女的關係,是一場漸行漸選的目送,雖然“可憐天下父母心”,每個父母都是對子女好,但並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一碗水端平,特別是兄弟姐妹多的,如果父母不能公平,很容易造成親人之間的隔閡。

孩子有家不能回,父母有子女卻不能見,也正是一大部分家庭的真實寫照。

不想回家過年,成了越來越多人的心靈共鳴!

有一種思念,只能埋在心裡,有一種痛苦只能話到嘴邊卻沉默,因為並不是所有的親情都能使人感受到溫暖。

但如果不能回家與父母過年,特別是父母與子女有矛盾的,盡點孝心還是必要的,給父母寄點禮物,或者發點紅包表示一下心意,也能使孤獨在家的父母心有安慰。

或許,父母並不圖子女的錢,而是想敘敘舊,見見至親,但有的親情,還真的是隻能止於唇齒。

如果做父母的不能夠讓孩子感到幸福,一定是德不夠;

如果做子女的不能讓父母感到幸福,一定是孝不夠。

但無論怎樣,親人一場,“餘日不多”才是令無數浪子回頭的最直接原因。

就像朱自清在《背影》一文中寫道父親送他去車站時買橘子的那幾個動作,深有感觸。在朱自清的心裡,或許也與父親有過爭執,但所有的埋怨,都隨著父親的一封家書,“餘日無多”四字融化內心的寒冰。

2、疫情打亂回家過年

突如其來的疫情,也打亂了很多人的「回家」計劃。

今年,“就地過年”成為了很多人不得不面對的選擇,「平安過年」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當父母與子女不約而同地說一句:“今年就別回家過年了吧”!包含了多少對彼此的愛意和無可奈何的思念?

通訊發達的時代,如果不能回家過年,就多和父母打電話聊聊天,影片、語音都很方便,讓彼此心裡都能為不回家過年釋懷!

孩子不回家,老人怎麼過好年?

除了放下心裡的遺憾以外,更多的還是要把注意力投入到自己的生活中來,為自己的晚年也謀一份計劃,比如:做一些 意義的事,來一場就近的旅行、發揚自己的愛好等。

老了後,孩子並不是全部,反而自身的生活質量和強壯的身材才是。

願每一個沒有孩子陪伴在身邊的老人們都能釋懷,好好愛自己,餘生不多,沒有太多時間去感慨、去抱怨。

有的人,一轉身就是一輩子,再回首已物是人非。更多優質美文,盡在零點心聲!敬請期待~

6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狗血的人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