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讀到巴爾扎克的一句話,很有感觸,分享之:
我們的心猶如一座情感的礦山,愛是黃金,恨是鐵。
這句話讓我想起中國古代的王陽明的理念和言論,即“致良知”,向內心中去求取一片天地。
巴爾扎克與王陽明,二者的共同之處在於,都看到了一個人的內心的巨大空間,心雖小,但其中卻藏著乾坤。
一個人向外去求,其實是比較難的,你想改變環境,容易嗎?你想改變人,容易嗎?你想改變不平事,容易嗎?答案很顯然都是不易的。而向內求,相對容易一些,只要你願意。
所以我認為這兩個人的觀點,至少向我們傳達了這樣一條資訊,當你向外“發展”受阻之時,至少你還可以向內求,如果說外面是一個宏觀世界,內面就是一個微觀世界,而其豐富精彩之程度,絕不遜於前者。
01 心如礦山,心中有乾坤
境隨心轉,這一顆心,它的包藏容納的幅度,真的是可大可小,最先發覺此點的,大概就是佛家了。就像不知在何處看過的一句話,即便你什麼也無法掌握,即便是失去你的自由,至少還有一樣東西在你的把控之中,而這個東西,便是你的自由思考的能力。
礦山意味著幾乎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之資源,心亦然,真正的礦山,到底是有限度的,而心,卻是無限度的,心如腦,你裝再多的東西進取,充入再多的知識和智慧,總可以接納得下。
心如礦山,告訴我們,你的財富,就在你的內心,心中有無數寶藏可以挖掘,宋代的朱熹,他認為一個人要認識自然界,一定要向外求,要看所有的物質,觀察它們規律,明晰之,分辯之,歸納之,這叫做格物致知,而王陽明另闢蹊徑,他不向外求,而向內看,他認為向外求,紛繁複雜,怎麼也看不完,而向內求,你只用心體會你這一顆心,期間的道理,正在自然界萬事萬物的道理,因為,理是相通的。
02 愛是黃金,愛能生金
愛是很簡單,卻又相當複雜的一種存在,你若要給愛下定義,其實很不易下,怎麼說好像都沾些邊,怎麼說卻都好像言不由衷,詞不達意,總覺得概括的不夠盡意,不似準確。
投資大師巴菲特曾說,成功是什麼,成功就是當你年紀很大的時候,你愛的人依然愛你。而楊瀾亦說過類似的一句話,成功就是你失去你所擁有的光彩時,還會有人對你報以微笑。
我相信巴菲特之言論,楊瀾之心得,都是真誠而凝練之歲月之體會,生活之經驗之深談,如果很多事物可以稱之為我們的目標或者目的,那麼再往後聚攏,目標之目標,就成了愛,愛,統領了一切。
愛是黃金,愛本身就是珍貴的,而愛生金,可知愛之珍貴,還有增值的價值。俗語常言,二人同心,其利斷金。何為同心,說明有愛的成分在裡面,沒有愛,何來同心?
世人誰不愛金?愛金從愛本身做起,愛,才是金的源泉。
03 怨恨是廉價的
恨是鐵,愛恨只在一念之間,其轉換不可謂不簡單,而產生的結果卻天壤之別,金與鐵之對比,能一樣嗎?
無人喜歡去恨,但有時又不由自主地去怨恨,齷齪之人,煩惱不平之事,歪曲之理,都不由得讓人不恨,可見,恨是容易的,也是極易引起的,不怨恨,是一種修持和剋制,是自我修煉的高深的境界。
愛恨之區別,金與鐵的差距,不言而喻,但擺出金與鐵,人人皆知金之金貴,鐵之低廉,卻不願意承認和麵對愛之珍貴,恨之可惡,這是人性的弱點。
你登上一座礦山,即便再愚笨,你也知攫取黃金優於攫取生鐵,而心靈這座礦山,亦金亦鐵,全由你自己做主,理同此理,如何行之,皆在每個人的造化和自我認知、自我悟性。
還是那句話,向外求,不容易,向內求,操作性就強了很多。當我們無力改變什麼時,至少可以改變自己的心,因為,那是一座礦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