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爺爺2月1日去世,那天先生打電話告訴我,帶著哭腔,說完就嗚嗚大哭起來。我聽了也難過,安慰他,誰都有這一天,93歲高壽,不管怎樣也算喜喪了。唯一遺憾的是本來去年要回去相見,因為疫情未能達成,他們父子4年前一訣竟是永別。
他人生中的高光時刻,大概就是一雙子女很爭氣,考上中國最好的大學,然後又公派出國留學,學成之後定居海外。表面風光過後是所有空巢老人同樣悲慘的結局
有兒跟沒有一樣,走時不在身邊,生病不敢告訴,怕他擔心,更別提床前孝子了,平常有事指望不上。兒子僅僅是個念想與安慰罷了。見與不見差別不大,久久回去一次,送一瓶酒,父子之情,幾盡於此。
不管愛喝不愛喝,兒子的一篇心意,每次他都美滋滋地收下。直到最近幾年,他才囑咐,不要再帶酒,年紀大了不能喝,洋酒也喝不慣,我才知道他以前表示的歡喜,不過是不讓我們掃興罷了
公公是讀書人,滿腹古文詩書,他曾指著他的一櫃子舊書說,以後這些都送給你。後來當他學會一張小小的晶片就可以存幾個圖書館之後,他就把專門為我拷的古今中外必看名著作為禮物送給了我。可是我看不慣電子書,至今還未曾開啟
他喜歡攝影、手機、平板等電子產品,經常更新換代。我都用過兩個他淘汰的手機。他知道我愛舊物件,送我一個海鷗135相機和一個攝像機。現在這些都成了珍貴的收藏
幸好有這些興趣支撐,即使婆婆去世,他也沒有過度消沉,雖然子女不在身邊,他也儘量把自己安排得巴適,不給晚輩添麻煩
有一次爺孫倆不知搶一個什麼東西起了爭執,孫子搶不過,氣憤地罵:臭爺爺,
爺爺也不示弱,回一句:臭孫子,
我聽了忍俊不住,人老了就跟頑童一樣
那時他已有了新老伴,他享受兒孫繞膝但不會以犧牲自己的活動為代價。他們經常出去遊玩拍照,不似別的老人在家帶孫。
他想得開,不為子女存錢。自己克勤克儉,但是為喜歡的事物花錢從不心疼。對親戚朋友也大方,家裡請過的阿姨後來都成了朋友。我每次回去他都告訴我用他的醫保買藥或做治療。
想到這些,我萬般感慨。做父母的總是為子女毫無保留地付出。子女卻極少有對等的回報,哪怕言語幾句或心裡想一想都少有。
他們父子之間我就感到這種嚴重的不對等。我很少聽到他兒子說感激的話,偶爾說起,都是不帶表情地,好像講一件稀鬆平常的事。
比如,70年代還是計劃經濟,又是鼓吹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時代,他父親建議他讀《資本論》。他當然不採納,也不覺得有什麼好感激的。我一聽,頓覺老父眼光獨到,可惜一番深情錯付。
市面上剛有錄音機的時候,他爸就想方設法買了一臺,託人千里迢迢送到北京,給他學英語用。可是我從他嘴裡聽到說自己父親小氣、斂財。我作為外人都聽不下去了,請他住嘴。
可是在他老爸眼裡,“我這輩子最幸運的就是我們有這麼一段父子的緣分,你是我的驕傲”
這是他4年前回去,老父大概已經預感到再見無期,跟他說了很多掏心窩的話。
嗚呼,人之已死,其言也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