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過年,最幸福的情景,是團圓。一年一度。看過之後,才知道答案是對的。

對於我們這個有著5000多年文明史的中華民族來說,在歲月更迭中有兩個時間節點最能凸顯團圓的生命力,一個是仲秋八月十五,

而另一個就是農曆春節,尤以過年時的團圓,生命力最為強盛,冰天雪地,都擋不住遊子回鄉的腳步。一年又一年,經久不衰。

古時候,遊子客旅他鄉,冉冉鄉愁。臨近過年,就已經開始盤算回家的行程和川 子路費,然後背上行囊,策馬飛騰,跨越關山,頂風冒寒,直奔家園。

當代社會交通發達了,人們可以在數小時之內甚至更短的時間就能回到家裡。

但由於人們回家的時間過於集中,回家的人們又特別的多,儘管交通很發達,結果還是會造成歸途人滿為患的現象。

在這個時候,我們開啟各類媒體或者親自去一趟車站碼頭,就會看到有數不清的乘客提著行李擁擠著前行,大家都在不約而同的去赴一個團圓年的無聲召喚

成千上萬的中華兒女從天涯海角的各個角落裡動身回家,儘管那個令遊子魂牽夢繞的家可能是偏僻的,可能是貧窮的,可能是寒冷的,也可能是傷痛的,但這都阻擋不了遊子們的歸心。

匆匆的步履,忙碌的身影,急切的心情,望眼欲穿的雙眸,讓滴水成冰的隆冬大地升騰著無邊的濃濃柔情,看了讓人心疼和心生感動。

在人類居住的這個巨大的星球上,只有中國才有這樣規模浩大的遊子回家潮。人潮湧動,浩浩蕩蕩,縱橫奔湧,蔚為壯觀。

這也如同散落在山山水水、溝壑沙灘、草甸平原的候鳥,只要節氣到了,沒有誰發號施令,它們都會立馬撲稜稜地展開翅膀,鋪天蓋地而又爭先恐後的飛向遠方------那個溫暖的、親切的共同方向。

到底是什麼力量,能把遠在天涯海角的遊子召回家裡呢?

權威學者都有自己的解讀,對於我們普通老百姓來說也都有著自己最接地氣的理解。遊子們的過年回家,實際上是為了一個團圓,與長幼團圓,團圓出親情和溫馨;與家人團圓,團圓出幸福和長遠。

團圓,團團圓圓,幸福圓滿,這是人性之美和血脈家庭的溫柔底色,是個體生命身心愉悅的出發地和歸宿地,這是至真親情的彼此關聯,這是幸福之家的永恆內涵。

在這裡,每一個人退掉了所有的社會身份和財富多寡,只還原出父母子女、同胞兄妹的人倫之美,淳樸至簡,而又至高無上。

孔子在《論語》中說:“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大意是說父母健在的時候,子女們不要出遠門, 如果要遠行,必須有明確的地方和工作。

這句話至少從那時起就融入了民族傳統文化,成為中國人的血脈文化基因,世代薪火相傳。一個人無論走得再遠、飛得再高,在潛意識裡也都知道,父母在哪裡,家就在哪裡,自己的根就在那裡。

朝夕與父母為伴,這是最理想的生活狀態,然而為了生活,子女遠行有時候又是一件迫不得已的事,此時遊子們的心裡都會不自覺的升騰起一種對家人歉疚霧靄,氤氳繚繞在遊子們的心靈上空,揮之不去。

如果遊子在外面特別忙,忙得靈魂跟不上腳步的時候,對家人的這種複雜感情就會因忙碌麻木而暫時沒有了感覺,可是當夜深人靜的時候,

當夜空中那輪皎潔的明月照到自己床頭的時候,這種遠離父母家園帶來的歉疚和惶恐感就會襲上心頭,難以消受,最終會在季節走進冬季的時候,

在過年這樣盛大團圓節日即將到來的時候,遊子們對家人的思念和歉疚感終於會扛不下去了,他們毅然決定啟程回家。

遊子無論在外面世界闖蕩的怎麼樣,不論高貴與卑賤,不論貧窮與富有,都要趕回老家。

兒女歸來,老人慈祥的目光漫過孩子,充滿疼愛和慰藉。幸福不必言說,已經四方充盈

幼小的子女爬上爸媽的肩頭,摟著大人的脖子攀爬不止,頑皮嬉鬧甚至流下了口水,遊子也並無半點地不快---自己虧欠家人的太多,孩子的任何調皮都可以包容下來,甚至當做親情對自己的一份饋贈

年夜飯的餐桌,只因為遊子的平安迴歸而使得整個家庭變得完整而溫馨,大家都會在心靈上有一種團聚、圓滿、充實富足的心怡和快慰。

年夜飯不必多麼豐盛和豪奢,那一盤盤水餃端上桌來,熱氣騰騰地遮籠著每個人的臉,遠遠近近洋溢著團圓之家的喜慶和祥和。

在這樣的氣氛中,遊子在外面所受的所有辛勞和委屈、困惑和掙扎都統統消解殆盡,了無痕跡

在這樣的氛圍中,在外飛黃騰達的遊子也才心情踏實,周圍少了那些虛情假意的恭維見風使舵的溜鬚、察言觀色的拍馬、假象示好背後的利用,甚至笑裡藏刀的陰謀。

一聲兒時的“乳名”,已經讓自己醉倒在故鄉的情懷裡醇厚綿柔,回味悠長

此時此刻的年,天地之間的年,是屬於遊子和家人的,是屬於團圓和美滿的,是屬於千金不換的幸福時光。

倘若遊子由於種種原因真的無法回家,家中親人也必定為未歸的遊子盛上一碗水餃,擱上一雙筷子,放在桌前,表明家人團圓之際,不能少了孩子的那一份

從那樣一張張普通的餐桌年夜飯上看,每一個家庭成員都是團圓圖形上的一段弧線,少了誰,那都是團而不圓

雖然大家知道遊子未歸也並非出自本心,日後定會回來,但是每個家人都因為少了那個本不該少的“弧線”而情感變得不再飽滿,偶爾笑出來的聲音也情韻不全。

然而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對於萍水相逢的人來說是這樣,對於現代的家庭來說也基本是這樣。噼噼啪啪,“破五”或者正月十五元宵節的鞭炮響過之後,

一個家庭中的年輕人為了自己的生活、也為了家人的生活又要去外出打拼。

故鄉的道路很平坦,離家的腳步很艱難。老老小小提箱拎包,為遊子送行,遊子會粗聲粗氣地喊一聲“別送了,都回吧”。

說這句話的同時自己背上行李,頭也不回地走了------給家人一個生硬的背影,但前懷裡已然落下了滾燙的淚水

這是遊子的堅強與脆弱,冰冷與柔情。這淚水裡有慈母手中線的殷殷叮嚀,有獨自風雨中去闖的擔當和辛酸,有對故土家人的念念不忘無比留戀

家中送行的老老小小,佇立在村口,佇立在車站碼頭,看著親人已經走得看不見身影了,還依然站在那裡久久凝望

遊子終究是走遠了。

家人步履蹣跚地回到家裡,歡聲笑語很少再聽到。接下來他們就開始期盼著遊子們的那個平安到達的電話。

過不了幾天,平安電話打來了,雙方總是掏心窩子地囑咐一番珍重,這才放下心來,然後各自開始新一年的生活。

當季節再一次走進臘月的時候,遊子回家過團圓過年的情景就再次上演......

光陰流轉,過年的情景也在輪迴;人世更迭,代代相傳,不變的依然是濃濃的團圓親情。

在現代社會里,當不能與家人朝夕相守成為一種人生命題時,我們能做的大概就是以自己不同的方式,回答好這個命題。

------常回家看看,讓團圓的次數儘可能地多些

當然,疫情防控形勢之下,具備團聚條件的家人儘量團圓。如果不具備相聚條件,遊子和家人也都會顧全大局,

透過各種方式聯絡,暢敘親情、互道珍重。畢竟,此時的暫別團聚,是對己好,對親好,也是對大家好。

大家都好,這是我們的共同心願。雖然人未團聚,但親情不遠。我們都盼望著人類早日戰勝疫情,大家可以自由往來,年節團聚,讓久別的親人促膝長談,讓動人的親情共話團圓。

多年以後,你終究會發現,團圓,是我們這一生無與倫比的財富

3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你會以怎樣的方式尋找內心的救贖?今天找到了我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