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教育一直在強調集體主義,強調助人為樂,強調為別人考慮。
很多人將為自己考慮、滿足自己需求的行為定義為自私,這種潛意識的看法在很多人的觀念裡都存在。
孝順,中國的傳統美德里一直在宣揚百善孝為先,可到底什麼是孝呢?很多人可能下意識就會說:“小時候聽父母話,懂事,成年了,尊敬父母,感恩父母。
我個人感覺,這種說法沒有錯,卻只說對了一半,中國的孝道里一直都是在宣揚對父母要如何,卻很少談父母應該如何對孩子,尊重是雙方的,孩子尊重父母,而父母也應該更多的尊重孩子
現在社會有種“現象”,其實很悲哀的,就是你會發現太懂事的孩子長大了往往不幸福,為什麼呢?
曾經有人做過科學的調查,在班裡中等或者調皮、活潑的孩子,往往以後的成就會大些,而那些“聽話”的孩子,步入社會後慢慢的卻落入了下乘
為什麼會呢?其實這和教育有很大關係。“聽話”的孩子,往往也是很聰明的,他們很懂事,懂得體貼別人,理解別人,但是人都有自己的情感和感受,一味地照顧他人感受,慢慢的就會失去了自我
一個人如果沒有勇敢地、坦然地滿足自己的“自私”心態,只會一味地照顧和滿足別人的感受,那他將永遠不可能獲得幸福。
小時候父母就是我們的天,等慢慢長大了,我們就會有自己的想法,這個時候如果和父母衝突了,外界或者父母都會常說一句話:“都是為你好,哪有父母不疼孩子的呢”。聽到類似這樣的話,其實我們內心會有兩種聲音。
第一,父母是為了我好,而我卻不理解父母,還要反駁他們,這樣做不對,我們內心可能會產生“負罪”感。
第二,我不能有自己的想法,我的想法是錯的,我是不是太“自私”了。
可是,為什麼父母是為我們“好”,我們卻不開心呢?
社會中,很多父母都是為了孩子好,報這個、學那個,這樣做對、那樣做不對,為什麼最後卻是父母孩子關係越來越緊張、矛盾重重?
我個人覺得,父母在和孩子交往的過程中,沒有學會尊重,沒有意識到孩子也是獨立的個體。
我不是說父母這樣做不對,不外乎,父母是最疼孩子的,很少有父母不愛孩子的。
我個人覺得,父母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把孩子當做一個獨立的人去看待,尊重孩子的想法,讓孩子勇敢的去表達自己的想法,求同存異。
這就說到和父母衝突了,到底是順從?還是堅持己見呢?
想必現在應該有答案了,不管是順從,還是堅持己見,我們都應該勇敢的表達的自己的想法,不用激烈,心平氣和的陳述自己的想法就好
表達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主見,不是自私,一味地順從,並不會解決問題,只有勇敢的做自己,就是有矛盾,最後也能慢慢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