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是什麼?
這大概是所有人在年輕時都會敢愛敢恨愛憎分明的踐行著愛的真諦,也是在經歷過不禁都會問到愛是什麼?
人文雅士以愛為題寫下不少流傳千古的佳作,比如:大詩人陸游、白居易,崔護……那沈園牆上一首的《釵頭鳳》,那湘靈,那句“桃花依舊笑春風,人面不知何處去”。每每聽起來都讓人嚮往,讓人沉思不已。
願得一人心,白首不相離。
山盟海誓的愛情誓言。
為愛奮不顧身,私奔的人不在少數。
歌曲裡那些纏綿的愛情歌詞,每個人聽起來都有自己的故事。
愛可以讓一個人充滿希望,動力十足。愛也可以毫不留情地摧毀一個人。
有些人愛著愛著就生出恨來。
多數逃不過的結局是:“我那麼愛你,你卻這樣傷我的心。”
於是,該愛呢?還是該恨呢?
愛到底是付出呢還是索取呢?既然不是索取,為何又需要對方完全的愛自己呢?不然就痛苦不已,甚至生出恨來,我愛他,他不理解我。
這種愛是帶著條件的。這不是真愛。
電視劇裡的愛大多帶著假面具,為了愛謀取一切。有時甚至只想讓男朋友幫自己買單,有時只是需要找個玩伴,更多為了你的優秀,因為你優秀所以我愛你。
愛是什麼?
過了大半生,女人已經不知何為愛,當初結婚時坐著站著都看到另一半是多麼的英俊,而結婚後橫著豎著看到的都是對方的缺點,看哪哪不順眼。
那到底是對方變了,還是自己的眼光有問題。
或者都沒問題,只是環境變了心情變了,愛漸漸淡了。
或許因為一次謊言,因為不經意間的一次忽視從此就埋怨在心。漸漸失去愛的溫度。
還有那偉大的母愛,不因她們的孩子們是否優秀,母親們總是任勞任怨,完全地接納自己的孩子。
愛是完全的包容,完全的肯定。
一個孩子犯了錯,不因批判教訓這個孩子就得到悔改,而恰恰是完全的愛可以激勵孩子勇敢面對自己的錯誤。
每個青春期的孩子,都充滿了叛逆,思想的膨脹讓他們不能接受父母老套的管教,於是頂撞父母成了最大的特色,然而,有智慧的父母總是用溫柔與愛來包容和接納孩子。最終孩子能夠反思歸回正確的道路上。
聽到一個故事:一個匪徒半夜闖進一位老者的家裡,惡狠狠地拿槍指著老人說到:“快把錢交出來!”
老人說:“年輕人不要著急,你需要錢我可以給你!你先坐下說話,拿槍指著老人是不好的,坐下說話。”
“快把錢交出來,不然我就殺了你!”
“可以,我給你拿去,在抽屜裡。你需要的話我可以給你,也許你比他們更需要這些錢。”
老人拿出那些錢,共五千美金。
老人說:“你看,這是五千美金,這是我們募捐的,準備給需要的人,如果你需要,我把錢給你,完了賣我的東西來償還這些錢。這裡是那些需要的人的名單,你可以看看。”
翻開來看,有是得癌症住院的,有是被槍擊的……
老者繼續說到:“年輕人,你需要的話可以拿去。”
年輕人聽了老者的話早已嗚咽不已,雖然用槍指著老者,卻早已無力拿槍,最後,從兜裡掏出十美金哽咽地說:“我也捐,不要寫我的名字,他們比我更需要錢。對不起,我打破了你的玻璃,我以後償還。”
說完,頭也不回地走了。
原來,這位老人是那些募捐的基督徒將全部的錢交給老者保管,他們也都是貧窮之人,但他們都願意奉獻一點錢去幫助那些更需要幫助的人。在夜裡就遇到了匪徒入室搶劫。
那位老者,年老體弱,她能夠說服年輕人的不單是她的智慧,更是那顆為愛人的心。即使是在危難中仍然考慮對方的需要。這愛能夠折服人的心。
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
愛是不看對方的過錯,愛是完全的接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