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跨越人生並不是像跨越一片田野那麼簡單。

1 收益與損失

假設你面臨下面兩種選擇:

100%的機率失去50塊錢25%的機率失去200塊錢,75%的機率什麼也失去

你會怎麼選?

我猜大多數人都會選擇B。

但如果你從期望損失的角度看,選項A的期望損失是100%x50=50;選項B的期望損失是25%x200+75%x0=50。

你發現其實兩個選項從期望的角度來看,是完全一樣的。那為什麼人們還是會選擇B呢?

關鍵就在於,當面對損失時,我們是有“風險偏好”的。也就是說,我們會更願意去冒險,去“賭”一把。

假設還有2個選項:

100%的機率得到50塊錢25%的機率得到200塊錢,75%的機率什麼也得不到

你又會做出怎樣的選擇呢?

我猜大多數人會選A。

儘管我們也可以計算,從期望的角度來看,這兩個選項的收益是完全一致的,都是50塊錢。

但是,人們在面對收益時,往往會有“風險厭惡”。人們更喜歡確定的東西,能拿到自己手裡的東西,落袋為安。這時人們便不願再去冒險。

2 順序很關鍵

提問的順序對你給出的答案也有一定的影響。

曾經有人關於城市建設做過一項調查,其中有一半的調查物件的問題是:“你認為對於城市建設來說,應該更快、更慢,還是維持現狀?”

結果有近40%的人都選擇了“維持現狀”。

而另一半調查物件則被問到:“你認為對於城市建設來說,應該更快、維持現狀,還是更慢?”

結果有近45%的人選擇了“更慢”。

儘管兩個問題的內容都是一樣,僅僅是調換了一下順序,得到的答案就不同了。

這點很類似於之前介紹過的近因效應。

當你給出的選擇不太多的時候,人們的答案往往會更貼近於最後一個選項。

3 虛假意見

如果人們對於某個問題了解不多或者知之甚少,在某種提問方式下,人們可能也會發表自己的意見,儘管他們對於這個問題根本不瞭解。

有人做過一個調查,他們向調查物件提出了下面這個問題:

以下哪種說法更貼近於你對《人與動物的關係》這本書的感受?

這是一本很幽默的書。作者的寫作手法很獨特,讓人意想不到。這本書很無聊,純粹為了湊字數。

儘管事實上並不存在《人與動物的關係》這本書,但仍有70%的人在a、b、c三個選項中做出了選擇,表達了他們的意見。

那麼我們在提問時,該如何減少這種情況的發生呢?

不妨再新增一個選項d,就是“不知道”或者“不瞭解”。

再添加了這個選項後,只有40%的人選擇a、b、c三個選項了。

4 態度矛盾

很多時候,人們所持的態度和他們本身的行為並沒有太大的關係,甚至常常是互相矛盾的。

有人曾做過調查,關於大學生們對於作弊的態度,絕大多數人都是堅決反對這一作弊行為的。

但在實際考試中,仍然有監考老師抓出了不少作弊的學生。

該調查還表明,人們的態度和行為之間其實沒有多少關係。

學生們對於作弊的態度和他們在考試中作不作弊也沒有多少關係。真正有關係的是,你的實際表現如何。

也就是說,如果你複習的不錯,準備的很充分,那你根本沒必要作弊;如果你沒怎麼複習,臨時抱佛腳,那麼恐怕最後只能想到用作弊這種嚴禁行為來獲得好成績了。

8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遠離家暴,首先你要這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