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寫在前面的話:

雖然家沒有那麼好,但也終沒有那麼差。一直以來,我都活在“慣性思維”下,一感到難過,就選擇消極。而結果就是,自己會更難過,更消極,以此迴圈反覆。現在,這模式是時候該終止了!

1

我在家不喜歡做菜,若不是不得已,一般我是不會做菜的。

有時候很“不幸”:①家裡就我和我奶奶;②家裡本來就我一個,但我爸回來了。這時,我就必須得做菜了。

沒辦法,我奶奶不會,我爸會做但不願做,所以就只得由我來做了。不過我在做菜的過程中是很不耐煩的,有時候就乾脆把水燒開,白菜一放,加點調料就好了。

父親對此一般不會說什麼,但奶奶對此甚是不滿意啊,牢騷地說到:“不煮肉啊?不放油嗎?”為此,每當是我做菜時,奶奶都會特意地“叮囑”我一下,“把冰箱裡的肉拿出來煮了吧。”

這本是一個合情合理的要求,可我就是很不耐煩,心裡暗想:“都這麼老了,為什麼還這麼喜歡吃肉?”

有時我把菜都擺上桌了,但是我奶奶或我爸都“一動不動”的,等我把飯打好,端到他們面前,他們才肯“動”。這時,我心裡是很厭煩的:“飯菜都做好了,難道就不動一下?”

2

我奶奶在家,總愛看抗戰的電視劇。可是開啟電視,她老人家不會調。每當她老人家喊我幫她調時,我居然很不樂意。心裡想:“這麼久了,都還不會調嗎,為什麼不學一下呢?”

每當看到打鬥的場面,我奶奶就會融入其中,會惋惜,會欣喜……嘴裡還嘀咕唸叨著,似乎裡面發生的劇情像是真實發生的一樣。

我在一旁暗想:“怪不得脾氣那麼不好,原來整天就知道“打打殺殺”。”

3

在這個家裡,除了我爸對我有威懾力外,也就是說,我爸叫我做什麼,雖然我不願意,但是我還是得去做,其他人,除非我願意,否則一概不做。

我知道,“拒絕”父親,就意味著被教訓,不是罵就是打。當然,被訓是居多的,因為我還是“挺聰明的”,我知道,被訓之後,若我還是不“乖乖”的去做他安排的事,那就意味著被捱打了。

其實被訓斥不算什麼,我只需一招,就能全部化解,那就是:離開!

可是我能離開嗎?我還在讀書,我還得靠他呢。在他面前,我只不過沒有否決權而已,我“忍點辱,負點重”,這能影響什麼嗎?再說,他要求我做的事,又不是什麼過分的事,只是我不願做而已。

4

說完我爸,又該到我奶奶了。我奶奶雖然年紀大,但是性子急。她讓我做什麼事,我不去做,她就會抱怨。可是一聽到抱怨的話,我就很不舒服。有時候“還上一句”,就“火上澆油”了,她老人家壓根就不管我說的是對的還是錯的,反正都認為我在頂嘴,我不聽話。

別以為我奶奶抱怨就完事了,她老人家還會告狀,跟我爸說,我怎的不好。我就很納悶:“跟我爸說,是想讓我爸訓我吧?訓了之後呢?我會聽您老人家的話嗎?別笑話了,這隻會讓我們家越來越不和諧罷了。”

因此,我再也不想跟我奶奶“交流”了。有時候她老人家對我說話,我沒回答。有時我是故意的,有時是我在做事情顧不上回答。可她老人家都很抱怨:“說話不回!”

“不回就不要講啊!”我不耐煩地答到。

5

是啊,我們家的關係很糟糕。糟糕在,“大人錯了,大人不知道。小孩感到很不舒服而不願去交流,而大人認為這是小孩的錯,又抱怨,又訓小孩,由此,惡性迴圈開始了……”

哪一天,若我坦然接受這一切,我們家是不是會更好?若我改變了,可他們呢?在這裡說的,只是他們和我的關係。但他們呢?他們之間相處得怎麼樣呢?

他們之間無非也是爭吵、抱怨……全家人都很不和諧,只有我去改變,這夠嗎?

6

有時候我也覺得我傻,為什麼我總是思考這些問題呢?不想不就完事了?能過則過不就完事了?

我明明知道,“順應”一下他們,自己的處境就會有所好轉。可是他們呢?他們會“順應”對方嗎?他們會“順應”我嗎?我們家會和諧嗎?

我真的很不舒服,我很難過!沒想在家,竟沒有在外活得灑脫……

一直以來,我對家都有一個思維:抗拒!是啊,我總是抗拒,什麼事也不願做,什麼事都覺得麻煩,是因為我根本就沒把自己真正融入這個家庭,這個壓抑的家庭!

7

話說如此,那我該怎麼辦呢?

“像在外面一樣,好好包裝自己?”

“……”

我當然可以選擇敷衍對待,但這畢竟是自己的家。我可以難過這一時,但未來,這個家,都是自己必須挑的擔子!

人的思維最難改變,老了,更是那樣。我應該多點理解,多點“圓滑”,少點“對抗”,做該做的事。

不要因為難過,就選擇消極。若我感到自己很“被動”,說明自己的“修為”還有待提高。

生活總是可以期待的,家也是,不論如何,我都應該樂觀面對。因為只有樂觀,我才不至於被難過誤判了“局勢”,動了違心的念頭,做了違心的事。

7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昨夜的夢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