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50元,可獲得10萬元的回報。交通食宿費可報銷,還可現場領取5萬元慈善金……”每當看到這種零可信度的謠言,人們都忍不住吐槽謠言的真實性。可是,就是這樣的假新聞,連警察出動也不能阻擋老人們。
為什麼老年人會相信謠言呢?為什麼即使相信了你也勸不了他們呢?這就涉及到了心理學中一個很重要的話題—老年人的信任。初次見面,不可信面孔更易獲得老人信任。在我們第一次見面時就產生了信任的差異。研究表明,如果有30幅面孔的圖片,把這些圖片分為10幅可信面孔,10幅中性面孔和10幅不可信面孔。結果顯示老年人和年輕人對於可信面孔的感受是差不多的;但對於不可信面孔,則出現了顯著的年齡差異。事實上,老年人比年輕人更易相信不可信面孔。因為他們在老人的邊緣系統中發現了可能起關鍵作用的因素—腦島。根據認知神經科學的研究,腦島的功能包括對風險的評估、預測決策是否安全等。
據研究顯示,老年人和年輕人的腦島啟用在面對不同面孔時出現了顯著差異,老年人的腦島啟用更弱。由此推出,老年人與陌生人初次接觸時就已經比年輕人存在更多上當受騙的風險了。
在“免費領錢騙老年人上當”新聞的背後,明明騙子編造的謊言沒有可信度,老年人為什麼還要信?需要注意的是老年人是不分析內容的。根據社會情緒選擇理論,我們明白了老年人閱讀的目的不在於獲取知識,而在於有積極的情緒體驗。如此看來,類似於“為了家人過得更好!”“震驚!為了你的家人快轉!”這類的資訊最受老人的歡迎。微信更是這類資訊傳播的重災區,也總是能看到這樣的標題。
與年輕人相比,老年人的另一個特點就是他們在高收益的誘惑下,更輕視風險。所以當遇到這樣的好事(存50元,可獲得10萬元的回報)時,他們一定會放鬆警惕,趨之若鶩的。而年輕人則會考慮到高收益一定伴隨的是高風險,天上掉餡餅地上肯定就是一個陷阱。
為防止老人受騙,要借鑑以下幾點。
1.重視老年人決策中情緒的作用。老年人決策更依賴的是情緒/經驗,要想著如何讓老人情緒發揮引導作用。
2.家人要給予老人更親密的情感關注。如果家人沒有滿足他們相應的需求,就會有其他人乘虛而入替代家人“關心”老人,比如騙子。騙子是不會一上來就欺騙老人的,他們循序漸進,會一點點獲得老人的信任。當老人完全相信他們時,便再也不會相信其他人了。即使老人被騙,也會為騙子辯解。
所以,有效的防騙方法就是常回家看看,多陪陪老人,多和他們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