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年,精神壓力很大,總是感覺不到快樂,身體也一直不大好。
後來,去看醫生,做了很多檢查,最終的結論是壓力太大引起了抑鬱。
在那段時間裡,我反思了一下自己,發現自己太過於在意別人的想法和情緒,習慣了去討好別人,生怕惹得別人不痛快。
而我這麼做的結果是,也許別人痛快了,而我卻被關在了一個籠子裡,每天怕東怕西,怎麼也不敢開門走出去。
其實,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除了必要的社交意外,最重要的是要取悅自己。
實際上,我們之所以需要社交,不過是想要獲得朋友的支援,想要獲得來自於他人的溫暖,想要融入人群,而這麼做的原因無非是:交際可以讓我們變得更好,更快樂。
可是,一旦這些事情成為了我們的負擔,非但無法給我們快樂,卻讓我們更加痛苦,那就未必是好事了。
不要總想著讓所有人都喜歡你,別人的喜歡真的沒有那麼重要,要知道,交際是相互的。我們對別人好,別人也對我們好。但如果別人對我們不好,就沒必要去討好了。
就像何老師說的那樣:
如果知道自己有多好,就不用急著解釋給不懂你的人聽了。看不起你的人,根本也是聽不進去的。做更好的你自己,也是為了哄自己開心。
與其討好別人,不如好好愛自己
沒有誰比你自己更值得愛。
在當下,我們整天在忙著愛朋友,愛另一半,愛父母,愛工作,愛這世界的一切,卻在大多的時候,忘了好好愛自己。
在這個每天忙碌於工作的生活節奏中,好像空下時間讓自己舒舒服服地做想做的事情,反倒成為了一種奢侈品。
這是因為,我們的時間被交際和工作所佔用,留給我們的時間少之又少。
可是,真的每一份交際都值得我們去花費時間付出嗎?想必並不是。
有的朋友,是值得花時間去維持的,而有的朋友,即便你花了時間去維繫,也不過表面好過,心始終沒有靠近。
然而,那些值得我們去花時間維持的朋友,反而並不會對我們有過多的要求和期待。他們不用我們經常示好,也不必日日聯絡,但只要你需要,他們永遠都在。
而那些不值得的朋友,即便我們每天聯絡,頻繁的付出,可當我們稍微怠慢時,就會被指責。
這樣的朋友,其實根本沒有必要去維繫。
你會發現,原來生活本可以如此美好,原來,不迎合別人,是如此舒服的一種體驗。
不必多做解釋,懂你的人自然信你
我們很多人在被誤解的時候,第一反應就是要解釋,告訴別人事情並不是他們聽到的那樣。
可是,並不是每個人都能相信我們對自己的辯解,也不是每個人都會懂你。
換一種角度來說,那些從別人口中瞭解你的人,又有什麼好值得解釋的呢。
他們不願意相信自己所看到,和認識的你,偏偏聽信別人的話。明明問一問就可以清楚的事情,非要誤會你的用意。
這樣的人,即便你去解釋,也會覺得你是在挖坑給他跳。
馬克.吐溫說:絕不要和愚蠢的人爭論,他們會把你拖到他們那樣的水平,然後回擊你。
和不懂你的人解釋辯論,無論輸贏,你都沒能得到理解,反而會更加落人口實。
所以,無需和別人解釋什麼。
真正懂你的人根本不需要你解釋,也會堅信你的人品,會堅定不移的支援你。
只要你過得好,別人如何看你也就不重要了。
就如寒山問拾得:世人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我當如何處之?
拾得曰:只要忍他避他由他耐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
接受別人的不喜歡,是內心強大的開始
有時候,我們奢望所有人的喜歡,也許是內心缺乏認同感和安全感。
我們對自己抱著一種不自信的心理,想要透過被別人認可而塑造一種自信。
所以,我們會格外在意別人對我們的看法,會想要他們能夠喜歡我們,認同我們。
但其實,從別人身上獲得認同感,以此來提升自信本身就是一件錯誤的事情。
我們把自己的命運交給別人,情緒就會一直隨著別人的看法所起伏,就會永遠沒有自我,也永遠無法強大。
這樣的人生,真的是太累了。
我們為什麼一定要在別人身上找到認同感呢?只要我們足夠強大,又何必去在意別人怎麼想。
只要我們生活得好,自己快樂就好了。
人無完人,根本沒辦法得到所有人的喜歡,這是很正常的事情。
為了讓別人如意,而讓自己不如意,才是最愚蠢的做法。
人這一生,本就孤獨,我們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未來也要一個人走。
我們能夠做到的,就是讓自己在這有限的時間裡,快樂自在地活著。
外界一些沒必要的因素,就不要讓它來左右我們的情緒了。
你要知道,沒有人可以討好所有人。不要高估自己在別人心中的位置,也不要捧高別人對你的影響。
這個世界,誰沒了誰也一樣可以很好地活,不要討好別人,也不要想別人來討好自己。
有一二知己,有空閒時光,活自己的人生,發自己的光,才是最好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