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與別人出現想法、意見不一致的時候。比如專案執行思路不同,育兒觀念不同,對結婚這件事的看法不同……
這些不同幾乎都是內容上的不一樣,對於某個客觀事實,我們有不同的思考和觀點。但很多時候,內容上的不同卻會引起關係中的矛盾。因為消費觀分手的情侶並不少,因為意見不和拉黑絕交的朋友也存在,因為雞毛蒜皮小事吵架的夫妻更是常見。
問題在於,觀念不同會引起矛盾,但我們還想維持這段關係該怎麼辦?尤其是在家庭中,每個家庭成員都是不同的,有各自的想法觀念,當分歧出現時,這個家庭還想繼續生活下去,該怎麼做呢?
關係是第一位,巧用合作性對話合作性對話的意思是說,這段關係裡的兩個人或者多個人圍繞同一個事情有完全不同的觀念,但在這一刻他們並不想要分道揚鑣,而是要帶著各自不同的觀念一起往下走。
首要的大前提是,這段關係裡的人都還想好好維持,都願意為此做出努力。
倘若有一方覺得我自己的觀點和目標才是最重要的,哪怕犧牲這段關係也無妨,那麼就沒辦法繼續合作下去了。
既然是“合作”,那就意味著在這個過程中,每個人都要讓自己過得好,不委屈也不犧牲自己的利益,再理解對方也有一個看世界的獨特角度,探討如何把關係維持下去。
合作性的對話三步走理解他看世界的角度我們每個人看到是同一個客觀世界,但是經過大腦架構出的主觀世界卻是完全不同的。
我們常看見這樣的情侶或者夫妻的對話。
”我今天因為……被領導批了,感覺好委屈啊!”
“聽起來是你做錯了,領導批評得沒毛病,你不能遇到事情總是先找別人的問題,要誠實面對自己的錯誤……”
面對這樣的“直男式”回答,女生多半要氣哭了。包括有些伴侶是屬於打擊式的,無論你做出了多麼美味的飯菜,編織出多麼精美的圍巾,他也只會“懟”你,或者勉強說一句還行。
但他們為什麼要如此?可能他們的想法是:我從小就是這麼長大的,我也見識到了社會的險惡和現實的殘酷,你總是太單純,我得提前磨掉你的銳氣,這樣你才不會在人群中做“出頭鳥”。這是我總結出來的經驗,做人不能太驕傲和冒尖兒,我想把我覺得好的生存之道教給你。
我們尚且不去評判這個觀念對不對,而是看到他說話的用意並不是在針對你這個人本身,我們不必把話語上升到“否定自己”的層面。我們要理解這個人有他自己看世界的角度,他認為這是好的,並非是針對你,而是想要把好的給到你。
不求一致,只求合作在理解我們的意見不和,我們的矛盾並非是針對我們自己,而是因為各自有不同的看世界的角度之後,我們就多了一份理解和包容。
接下來要如何去讓不同的觀念融洽地共處呢?
首先,我們要表達自己的需求是什麼,我們期望對方做什麼。
比如被領導罵了後,我的需求可能就是想讓你抱抱我,陪我一起吐槽那些破事兒。這並不意味著我認為自己沒有做錯事,但我需要在當下,你透過這樣的方式,給到我一些在我們關係裡的支援。
也就是說,我們理解大家的視角不同,也允許觀念不一樣,所以當對方不能直接猜到你的需求時,你要明確表達自己那一刻的期望。而對方在聽到需求後也務必先從自己的視角里走出來,照顧到需求。
讓他看到好處我們還可以有理有據地說明“先照顧好我的需求”後的好處,讓對方看到具體的成效可以更好地合作。
比如,你可以說: “我知道你擔心我脾氣不好跟領導鬧起來,如果你現在照顧一下我的委屈,抱抱我安撫一下我的情緒,這個事情也就翻篇了,我就不會跟領導表現出不滿了,這不正是你想要的結果嗎?”
這樣,就是允許我們保持各自的獨特性存在,又在都想維持關係的前提下,找到了一條合作的路徑。
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更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觀念的分歧是普遍存在的,要想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要想好好維繫自己的親密關係,我們就必須允許分歧的存在,並帶著分歧走下去。
小的嘗試那麼,在平日裡,不妨經常試試找一個跟你觀念不同的人,去暢聊一番,不是進行辯論式的說服,而是我很好奇你看待世界的角度是怎樣的,我也想給你描繪一下我眼中的一切~
End.
從心理角度帶你看大千世界,用有溫度的文字書寫我的所感所思所悟,願能讓你感受到溫暖和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