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活到老學到老。這是活著的學,被動的學。如果能夠改一改,是學到老活到老,這將是不一樣的結果。或許,更加適應現在的學習型常態化。
說到學習,絕對是一千個人有一千個不同的說法,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智者有智者的手段,不肖者有不肖者的進步。但是,學習是優點,更是缺點。不信,可以去查閱很多人的年度總結,多半說成自己的缺點,要麼是在業務能力上的學習,要麼是在理想信念上的學習,要麼是在為人處事上的學習。
到底學習是怎麼回事?我想很多人一定讀過一首唐詩《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就是這麼幾句,它的意思相信大家都能理解。而背後的意思,那是陳子昂看到大唐正在從鼎盛走向衰敗,才悲天憫人,為國嘆息。不要說那些什麼懷才不遇,也不要說心情鬱悶,這正是詩人在作這首詩的高明之處,所以,叫做功夫在詩外。
人生成大事業、大學問必須經過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古往今來,真正能夠達到這三個境界的人,卻又少之又少,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真正成大事業、大學問,何其不易。但我們學習,就得有這樣的境界,才能學到真東西。不能學是態度問題,不好學是能力問題。時下,一些人看到書就愁,而一些玩物喪志的卻很樂趣,這實在是對我們短暫人生的浪費。
其實,這與山水的三重境界何其相同。中國禪宗史書《五燈會元》裡記載了唐朝青原惟信禪師說的一段話: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出,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我們很多人活著一輩子,有句話叫做,聰明一世,糊塗一時,其實不然,那是糊塗一世聰明一時,很多人自以為聰明,那叫做耍小聰明,常常掩耳盜鈴,自欺欺人,以為人家不理解不能夠,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不識山水之境界,沒有一追二痴三明。
古代的學校有公學有私學,和現在一樣,也有公學和私學,私學一般人進不起的。孔子的學生中有七十二賢人,成為中國歷史上讀書人的典範。現在的學生一回家就拿手機玩兒,要說讀書做作業,那要等玩夠了再說,這雖不是全部,至少是佔很大比例的。當然,我的女兒在讀初中時,給弄了一個智慧手機,結果那學期成績一落千丈。究其原因,原來她晚上睡覺時躲在被窩裡看手機,晚上誤了睡覺的時間,又陷入手機上的那些玩意兒,自然沒有精力與時間去學習。當把她的手機給收了,只有週日才給她,成績便突飛猛進。
不得不說,現在的學習資源太多,可以在學習強國上學習,可以跟書本學習,也可以到大學去學習。比如在學習強國上學習,看似學習積分上去了,是不是真的學到了東西?是不是在做樣子?是別人幫著學的?是不是把手機開起,卻在做別的事呢?不過有一樣是好的,至少是把學習掛在手上的,在不斷地改進學習的態度。當然,組織到大學去學習,這更是一件大好事,去開闊眼界,與外面的世界碰撞,對於推動我們的工作,改造我們的思想是有裨益的。
古語有云,半部《論語》治天下。如果不學習,如何治天下。一屋不掃,哪兒有能力去掃天下。過去是學而優則仕,現在的學習是為了自我發展。《論語》是要學的,這是國學精粹。新時代的治國理論是要學的,這是武裝頭腦的方法論。學了過後,要運用於實踐和創新,如果把學和做弄成了兩個東西,毫不聯絡,就傷害了的學習,與春天百花盛開在秋天卻看不到一個果子相同。
每個人進入社會都經歷了少則十年八年的學習,多則二十多年的學習。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就是因為我們太浮躁,似乎是看透了歷史,太注重實用主義,用俗人的話說,那就是太現實。不要說功夫在詩外,能夠在詩內就不錯了。所以,你看,那高分低能者多了去了,混日子賺工資的多了去了,不為集體著想只為自己那點小利益多了去了。
中化文明源遠流長,生生不息,這是中華兒女的幸運。建國七十年來,從積貧積弱到現在的國富民強,而且文明還美麗,這是和我們中國人愛學習是分不開的,而現在華為事件更加說明我們中國人還要努力學習,我們中國的發展和富強還要更多的科學家和人文大師,創造我中華文明的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