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國王的新衣這個故事大家都知道吧。

那為什麼只有一個孩子誠實地提出了疑問,而其他人都選擇假裝看得見國王的新衣呢?

真的只是誠實問題嗎?

在心理研究中,也有一個類似“國王的新衣”的心理實驗。

所羅門·阿施的群體壓力實驗

這些假實驗人員的任務就是說假話,干擾唯一1名不知情的實驗人員的判斷。

在準備好一切後,阿施放出了一張圖片,讓實驗人員判斷卡片B中的哪一條線段和卡片A中的一樣長。

這時候,所有找來的假實驗人員(託)都會說1號線段和卡片A中的線段一樣長。

事實上,2號線段才是正確答案,並且我們很容易分辨出來。

那麼唯一不知情的(真)實驗人員會如何作答呢?

實驗結果發現:70%的(真)實驗人員至少一次選擇跟著大家睜眼說瞎話。

這能說明這些人大部分都是不誠實的人嗎?

這並不能說明是人品問題,但是從另一個角度,我們可以看到群體壓力的可怕。

出去聚餐時,當大多數人說要去吃火鍋,但是你不想吃,你是不是依舊聽從了多數人的建議。

當你走在街上,看到一大群人圍在一起,你是不是也想圍上去看看發生了什麼?

這就是大家熟知的從眾行為,羊群效應。

那為什麼人類會出現從眾現象呢?

阿施認為這是因為人們需要他人的支援。他重新設定實驗,讓少部分支持者給予異議者支援,這時候從眾的發生率會下降嗎?

結果發現,就算是隻得到了少許支援,從眾發生的機率立即從70%下降到6%。

這也再次證明了人類作為社會性動物,是非常需要被尊重和支援的。

群體與從眾的關係

群體規模的大小與你是否會從眾也有很重要的關係。

當你私下回答問題,沒有感受到來自群體的壓力時,你做出從眾行為的機率會低很多。

但如果當著大多數人的面時,人數越多,你越容易作出和大部分人相同的決定。

想想你有沒有在很多人面前被迫做決定的時候,這時候就是有人在利用群體壓力逼迫你做出從眾行為。

此外,如果你對群體很感興趣的時候,比如你很想加入一個群體,或者群體裡面有你喜歡的人,你就會表現出更多和群體一樣的行為。

個體與從眾的關係

自信對你十分重要,它也會影響著你的從眾行為。

想想當很多人都在超市搶食鹽時,如果你相信是因為謠言才會有這樣的行為,並且你堅信你的決策,那你就不會出現以上的從眾行為。

但是如果你不自信,你可能會人云亦云。比如一直改變自己的風格,什麼髮型服飾流行,你就會跟著變換。

6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把“負債”當做這輩子,給自己買過Zui貴的大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