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女人不是生成的,而是造就的
波伏娃說:“服飾對許多女人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為它們可以使女人產生幻覺,同時重塑外部世界和內在自我”。
古語說:“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自古以來,女人就遠比男人更加註重自己的顏值與裝扮。擅長以美麗的外表贏得別人的欣賞與尊重。
在當今社會,女性把自己視為展品參加選美活動屢見不鮮,女性喜歡自拍,曬自己的美圖,喜歡整形美容,喜歡逛街掃貨,喜歡佩戴金銀珠寶,喜歡依傍男人的財富為自己增色。
“有些女人把自己當成花束、大鳥籠,另外一些女人成為博物館,還有些女人變成難解的符號。”
她們喜歡用漂亮的羽毛束縛自己的靈魂。彷彿姣好容貌是“一種武器,一面旗幟,一種防禦,一封推薦信。”
而現實也就是如此,擁有高顏值的女性的確可以受到更多的尊重與喜愛,獲得更多人的信任與支援,不但更容易獲得愛情與友誼,而且在職場上也更加受重視,更容易獲得升職加薪的機會。
久而久之,女性就熱衷於用修飾和裝扮來提升自我形象,透過獲得別人的欣賞與讚美獲得自信心與實現自我價值。
女性對形象的高度重視其實也反映了女性需要對男性依附,依靠自身的魅力與活力,獲得男性的青睞。
進而擁有愛情,進入婚姻,為愛人生育下一代。這其實才是她們一生的終極追求。
“打扮不僅僅是修飾,它還表明了女人的社會處境”;
究其根源,是女人生養孩子的弱勢限制了她們的遠大理想和目標。反而走進了虛榮與貶低自我的牢籠。
透過這樣一代又一代地傳承,就形成了“第二性”,也就是女人。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女人可以愛美,需要把自己打扮得合時宜、整潔自然,然而卻不能過於追求浮華的外表。
不能因為社會長期以來對女性的刻板印象,而不敢突破自己的思想侷限,麻木地把自己內心真正的渴求擱置,自覺地束縛起實現自我的靈魂。
其實“女人不是生成的,而是造就的”。
蕭伯納說:“讓人們受到束縛比讓她們擺脫這種束縛更容易,只要這種束縛會帶來利益”。
大多數女性在職場上因為需要生養孩子而被性別歧視,甚至經常被剝奪享受產假的權利,很多時候不能憑藉真本事獲得升職加薪的機會。
既然上天賦予了女性子宮,也就意味著分配給女性十月懷胎分娩的義務。
這並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生孩子對婦女來講是一件極其艱難悲壯的任務。俗話說,生一次孩子,過一次鬼門關。
往往女性每經過一次生育,就會變醜變老一次。這也是很多女明星寧願永遠不生孩子,也要保持完美體型與光滑面板的原因。
女性生完孩子會變得脂肪增加、骨骼變形、容顏蒼老,而且會或多或少地留下腰痠背疼、尿失禁等身體隱患,體質變得虛弱不堪,甚至有的女性因為大出血或者妊高症直接導致死亡。
然而在很多丈夫眼裡,生孩子天經地義,是微不足道的事,並不能給予女性應有的體貼照顧與及時安慰。
有一個朋友當天在醫院待產了,丈夫竟然還窩在家裡沙發上悠閒地看著電視,覺得等媳婦生的時候再去醫院也不遲。
讓人心寒的是,哪怕在同性眼裡,生孩子也是一件順理成章的事,不需要給予特殊照顧,不需要理會,甚至不允許女性同胞按時按量休產假,剝奪她們應有的這點微薄的權利。
有個朋友總共生了兩個孩子,她的女上司竟然每次都在產假上為難她,霸道地讓她把六個月產假改成三個月。
這就是女性的悲哀之處,大多數女人自身都沒有覺醒,沒有真正的自尊與自愛,不能站在同性的立場上體諒對方,處處為難同性下屬。
不能意識到自己的弱勢處境,反而被長此以往形成的意識形態牽著鼻子走……
綜上所述,當今社會女性地位較低,仍然沒有從根本上改觀。
她們因為生育喪失了很多工作機會,通常因為作為全職家庭主婦遭到鄙視與社會的排擠。
就算工作能力較強的女性,仍然需要懷胎十月、分娩、養育孩子,生養孩子與家務勞動消耗的精力與時間讓人觸目驚心,也讓她們疲累不堪。
而可悲的是,職場對女性的輕視與不信任無處不在,最終讓她們最後的一點希望破滅,選擇放棄自己的事業。
波伏娃說:“男人的極大幸運在於,他不論在成年還是在小時候,必須踏上一條極為艱苦的道路,不過這是一條最可靠的道路;女人的不幸則在於被幾乎不可抗拒的誘惑包圍著;她不被要求奮發向上,只被鼓勵滑下去到達極樂。當她發覺自己被海市蜃樓愚弄時,已經為時太晚,她的力量在失敗的冒險中已被耗盡。”
2.“第二性”存在的根源
男女之別和男尊女卑現象不是在短時期內形成的,它有深遠的歷史經濟文化原因。
所以那時候男人尊奉女人為女神,女性被神化,她們似乎是天地之間的神秘使者。
而隨著工業化時代的到來,原來的生存秩序被打亂了。
男人因為比女人天生肌肉有力量,而且具有冒險精神,擁有強大的意志力及魄力。
所以男人就有使命外出工作,擔負起了照顧家庭的主要責任。
女人則主要負責生養孩子,做好一個賢內助即可。
直到現今社會,這種歷史遺留下來的社會秩序一直持續下來。
儘管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很多知識女性的覺醒,經過多次女權運動,社會已經經過了徹頭徹尾的改革,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現今的女性地位也比以往有了較大的提高。
廣大躍躍欲試的女性,她們試圖改變自己的命運,飢渴地汲取知識與智慧,展現自己更大的社會價值與勞動能力,希望獲得更多的尊重與自由。
她們希望像男性一樣活出自我,變得更加瀟灑與強大。
但不管透過怎樣的努力與嘗試,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仍然無力脫離深刻的歷史演化軌道,抗拒不了社會對女性角色的刻板印象。
也許是因為時間鏡頭拉得不夠長,思想還沒有發展到可以徹底扭轉乾坤的程度。
3. 身邊各種真實的女性
這兩天和同事吃飯,她放出了一個驚天大雷,她準備辭職了!
好端端地,為什麼突然辭職呢?原來是因為她肚子裡的孩子,她馬上要生二胎了。
這個同事一向工作表現優秀,211大學碩士畢業,年紀輕輕就已經是高年資副主任醫師。正在事業發展的高峰期。但就這樣,說辭職就辭職。未免讓人在吃驚之餘替她感到不值。
據說她在內心也掙扎糾結了很久,最後在萬般無奈下,才下定決心辭職。
因為這兩年她老公做生意掙了不少錢,家裡條件不錯,就算她不工作,也可以維持家庭正常開支。
另外,最重要的是,婆婆不願意幫她帶孩子,而且孩子體弱多病,平時在醫院經常加班加點的她時常感到無能為力,分身乏術。
當眼睜睜看著孩子不能得到很好的照顧時,哪個做母親的會不著急呢?
將來生了二胎後,家務量自然成倍增長,家有兩寶的艱難更讓人不堪設想。
在老公的一再催促下,經過細細斟酌,似乎只有她放棄工作,在家專職帶孩子是唯一最合理的選擇。
身邊像同事一樣為家庭放棄工作的女性數不勝數。
有個朋友的丈夫開律師事務所,她本也是一家國企的高管,卻因為丈夫工作忙沒時間照顧家庭,而且丈夫掙得多,而自己又生了二胎,兼顧不了事業與家庭,就辭了職在家專職照顧孩子。
前兩年備受關注,引起很多女性共鳴的一本書被拍成了電視劇,《82年的金智英》中金智英半生的糟糕處境正是韓國女性地位的真實寫照。
金智英作為一個女性,不論是在家裡還是在學校,直到後來組建家庭,走向職場,無論在哪個時期,哪個環境中,她都一直被忽視與被冷落,甚至被侮辱與詆譭。
她發自內心地渴望能夠像男性一樣透過自己的努力活出自己,獲得價值與尊嚴。
可現實卻一遍一遍地告訴她,這是不可能的。
她的無力感一點一點地被放大與延伸,直到最後她為了家庭與孩子放棄了工作,覺得自己變得一無是處。
所有學過的知識、積攢的能力與才華都消磨殆盡,付之一炬。
最後在一次次被社會歧視的絕望中精神崩潰,走向孤獨的深淵。
小說中的韓國女性可能只是代表了一部分女性目前的生存狀況,但可以肯定的是,這也是所有國家一直存在的社會現象,是所有女性都面臨的社會問題。
只不過或輕或重,或多或少,大多數人已經麻木到不能認識到這個問題的存在,或者不敢面對自己的真實感覺與處境,聽之任之。
難道女性這個社會角色之所以存在,就是因為她們先天擁有生孩子的職能,就理所應當地為家庭和孩子犧牲自己的夢想與自由嗎?
《醒來的女性》中說:“女人的偉大在於她們得到很少卻付出很多……”。
“她們擁有的空間太小了,但她們沒有去仇恨,沒有變得卑鄙,她們努力讓那個小小的空間變得幽雅、和諧”。
希望女性的眼界不要被生活的現實限制。
可以有依靠心,但絕不可有依賴心,儘管懷孕、生育、養育仍按部就班地進行,卻這絲毫不應成為打擊與摧毀女性自我肯定與自信的利器。
努力地嘗試,積極地突破,透過自己堅持不懈的努力和強韌的精神力量實現自己的價值,勇敢地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女性也可以活得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