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個人從進入世上第一秒開始,就已經進入了各種各樣的關係中,然後隨著我們長大成人,也會開始戀愛,尋找一個另一半,兩個人建立全新的親密關係。
兩個人組建好新的親密關係後,也會開始孕育自己的下一代,從此成為一個新生命的“爸爸”或者是“媽媽”。
“爸爸”、“媽媽”、“孩子”組建新的關係後,從而成為一個完整的新家庭。
可是有的人進入親密關係後,卻總是難以將自己的心開啟,從而無法建立新的關係,這類人會說“愛就是騙人和自我欺騙,我才不要什麼所謂的愛情”。
他們也會像普通人一樣,進行戀愛結婚等,走整個流程,然而他們內心深處“不相信愛”,這一點是他們與別人的差異。
那麼“愛就是騙人的”這類言論是否正確呢?
正確與否可能只存在於每個人的心裡。但可以肯定的是,這類人害怕將自己的心開啟,害怕會面對傷害,所以選擇封鎖自己的心,從而達到保護自己的狀態。
尤其是當一個人在童年經歷太多痛苦時,他有可能發現渴望愛與被愛,勢必伴隨著受傷乃至絕望。
所以經過深思熟慮,很多人會選擇將心關上,再也不期待任何人的愛,以這種方式保護自己,讓自己免於先渴望再絕望的痛苦。
這種心理可以概括為“迴避親密”。
“迴避親密”的人在戀愛中,可能會有如下表現:
有的人會不敢進入感情,一直排斥追求者的接近;也有的人能夠正常進入感情,但是卻難以推進關係,戀愛很久卻完全沒有更進一步結婚的打算;
或者也有人能夠順利戀愛結婚,但是伴侶卻總感覺兩個人“貌合神離”,沒有正常夫妻的親密感......
“迴避親密”的人可能會在曖昧期特別主動,讓你感覺自己在他心裡很重要,然而兩個人一旦進入正式的戀愛關係,你會覺得對方完全變了一個人。
從確立戀愛關係起,就開始對你不再主動,過分要求獨立空間,躲避你的親近,遇到矛盾直接逃避.....讓你不斷懷疑這段關係。
在剛知道這個概念的時候,可能我們會認為這不就是所謂的“渣男”“渣女”嗎?雖然談戀愛了,卻仍舊要與戀人保持距離,給戀人一個親密的身份,卻不願意履行這份義務。
的確,“迴避親密”的行為確實會傷害他人,但你若是瞭解這些人的心理機制後,或許還會有些心疼他們。
對戀人來說,“迴避親密”的伴侶很過分,甚至他們還會構建“三角關係”,也就是在自己與戀人之間安插一個自己的“第三者”,但是他們並不享受這種複雜的關係,只是單單為了給自己一個或者多個備選方案。
以避免自己的戀人拋棄自己,因為一旦自己的戀人不再愛自己,他們就可以逃到另一個人身邊,自己的心靈也就不用承受流離失所之苦。
他們對愛總是沒有安全感,所以會選擇在這份戀愛關係最親密,戀人最愛自己的時候,去構建另一段關係。
戀人對自己的好和在乎,讓他們充分體會到被人疼愛的幸福,滿足了他們對愛的渴求,但是同時又喚起了他們的恐懼。
“萬一有一天愛人不再愛我怎麼辦”“如果有一天我失去這份愛,我將難以活下去”。
所以為了逃避這種自己所製造出來的恐懼感,逃避想象中失去愛的可怕,所以他們給自己留一個備選方案,如果真走到那一步,正好和下一個人無縫銜接。
在外人看來,這樣的人很可惡,他們對愛情不夠忠貞,但是從另一方面想,他們自己又何嘗不被這樣的心理所折磨呢?
當然,不管怎麼講,這樣的行為都會對愛人造成巨大的傷害,在最親密的時候背叛對方,對愛人來說是不可原諒的。
當然我們每個人都渴望建立真摯的親密關係,如果一直深陷在“迴避親密”的泥潭中,那麼也就意味著自己會經歷多次失敗的戀情,難以維持真正穩定的情感關係。
所以,如果真心想構建一份好的、完全屬於兩個人的親密關係,最好的做法是想辦法修正自己的心,把自己的心開啟,才能讓愛意流動起來。
(在最開始修復的時候,可能“患者”會想辦法轉移話題,逃離這個問題,若是任由話題一直轉移下去,那麼真正的問題則永遠得不到修復。)
可由專業人員與“患者”進行深入談話,務必確保“患者”直面問題,深入探究自己內心,在內心處尋找答案。
將心開啟後,別人的愛才能流進來,自己對別人的愛才能流出去,才能建立深厚的感情,這樣的感情一建立,自己內心就有了支撐,會安定很多。
遇到對的人不易,且行且珍惜。漫長相守的過程中,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努力讓愛情走到最後。努力過,付出過,妥協過,包容過。不忘初衷,為愛永恆。
青玖情感——拒絕任何無意義的斷聯。喜歡聽的不一定是事實,給予希望的又不一定可信——我們保證會給你帶去最真實質樸的分析!
挽回愛情,沒有你想象中的那麼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