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二)

昨天我們學習了六大原則中的前兩大原則,即:互惠原則和承諾一致原則,瞭解了我們為什麼會不自覺地被人“擺了一道”,也明白了有些感情的持續,並不是因為自己真的愛這個人,而是因為“承諾一致”的心理在作祟。那麼今天,我們接著學習《影響力》中的第三個和第四個原則,即:社會認同原則和喜好原則。

《影響力》的作者西奧迪尼在書中指出:社會認同原理認為,在判斷何為正確的事情時,我們會根據別人的意見行事。如果看到某人在某個場合做特定的事,我們就會斷定這個人這樣做是有道理的。

曾經有過這麼一個幽默漫畫,畫上畫著:一個人佇立在大街上抬頭看天,路邊的行人看到他在旁若無人地看天,於是也跟著他一起抬頭看天上有什麼。他們這個舉動被住在樓上的住戶看到了,住戶看到樓底下有那麼多人在往上看,於是他也抬頭看了過去,當最高一層樓的住戶都在往天上看時,天使看到了。天使覺得:有那麼多人在往上看,頭頂上難不成有什麼東西麼?於是,天使也朝著眾人看著的方向抬頭看了起來,儘管頭頂上什麼都沒有……

這個漫畫很滑稽是不是?其實,像這種情況,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也經常會發生。比如說,路邊發生了一點小事,一個閒著沒事幹的吃瓜群眾停下來觀望,路邊的人看到他停下來,也會不自覺地朝事發地看一眼。於是,越來越多的人聚集在一起,看看那個人在看什麼。

本來這種“吃瓜行為”是無害的,無非就是一群無聊的人聚在一起,看看有什麼好玩的事情可以消磨時間。但同時,因為這種基於社會認同心理的“吃瓜行為”,還導致了一些慘案的發生。

最著名的莫過於55年前,發生在美國的吉諾維斯慘案。講的是酒吧經理吉諾維斯,在深夜下班回家時,被變態殺人魔莫斯利連捅數十刀,最終喪命的事。經過這個慘痛教訓,心理學家得到了一個叫“冷漠的旁觀者”的結論。

當時的媒體輿論,都在譴責這種冷血的旁觀者的行為。在最開始,心理學家們發現:越多的人旁觀某一件事時,那麼眾人不作為的可能性就會增強。但在後來的研究中,心理學家們還發現了更深層次的原因,即:旁觀者們沒有報警,其實不是因為他們冷酷無情。而是他們不確定自己到底該不該報警,或者說,他們都以為肯定有人會報警,所以自己就不報了。著名傳播學者沃爾特·李普曼為此歸納了一句話:“為什麼會說在人人想法都差不多的地方,沒人會想得太多的原因。”

其實這種情況很常見,比如前段時間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一個熱議話題:被陌生人以親朋好友的名義,光天化日之下假借自己有“精神病”之名,綁架自己該怎麼辦?

現在的世道不知是怎麼了,老鼠大白天敢過街也就算了,人販子大白天的也敢出來綁人。前陣子,有些女孩走到街上,就被莫名其妙的人強行認親,這些圖謀不軌的人,往往說自己是該女生的親朋好友,然後說這個女人得了神經病,剛剛逃出來不久,他們要將其帶回家進行治療。

這就將被害的女生陷入了一個兩難境地:如果越是反抗,在眾旁觀者的眼中,自己越像個神經病。但若是不反抗,絕大多數人都會覺得這只是人家家裡的事情,自己不方便插手。於是,我們痛心地看到,有些女生就因為這件事,被賣到了山溝溝裡當媳婦。

那遇到這種事的時候,我們到底是反抗還是不反抗呢?《影響力》的作者西奧迪尼跟我們認為的一樣——當然是要反抗,不僅要反抗,而且還要求救。但是,不要漫無目的地,向周圍旁觀的吃瓜群眾們求救。我們要給他們一個救我們的理由,要非常明確的指出,到底要讓哪一個人來幫助你。

不要擔心會被對方拒絕。因為當你求救時,他也會收到影響力的作用。此時,社會認同心理就開始發揮它的積極意義了:出於內心正義和外界輿論的壓力,被救助主人會下意識地上前實施救助行為。當有人開始行動的時候,那麼這時候,就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實施救助行為,這同樣也是社會認同原則在起著作用——大家都行動了你不行動,你還有沒有點正義感?

所以,我們也沒必要去埋怨“冷漠的旁觀者”們,更不要去譴責社會認同的消極心理。相反,我們要想辦法發揮社會認同原則的積極作用,將“冷漠的旁觀者”們轉化為“熱情的旁觀者”,他們只是需要一個確定的號令,就可以完成這個轉變。所以記住了,下次當我們遇到危險的時候,一定要目標非常明確的求助某一個人,這樣,我們獲救的機率才會更高。

好了,說完了社會認同原則,接下來我們再講一講喜好原則。喜好原則,翻譯過來的大白話,那就是:如果我看你順眼,那我就會聽你的話。如果看你不順眼,我才懶得理你。

究其本質,雖然接下來的話有點刺耳,但卻是現實——人都是嫌醜愛美的動物。比如,在職場面試中,相同條件下,考官會傾向於選擇看得順眼的那一個。你有可能因為今天噴了考官不喜歡的香水,或繫了一條考官厭惡的領帶,就因此輸給了水平與你不相上下的面試對手。再比如,選擇推銷商品時,在相同條件下,我們都會選擇自己有眼緣的那一位推銷員推銷的商品。

在客觀條件差不多的情況下,人們會以主觀喜好進行選擇,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憑直覺”,這就是喜好原則在生活中的影響力。

比如在香港警匪片之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好警察跟壞警察的搭檔。這可不是巧合,而是特意安排的。好警察、壞警察是有明確的分工的。一般來說,壞警察都是負責給犯罪嫌疑人施加壓力,透過極其不友好的態度,比如呵斥、怒吼甚至誇張的動作等,逼問出犯罪嫌疑人的話。這招對於比較慫的犯人或許還比較有效,但遇到一些不慫的犯人,可能壞警察的招數就沒有那麼靈驗了,那麼這時,好警察就派上了用場。

他們有可能會讓壞警察冷靜下來,並且說自己先出去帶個咖啡,同時又問犯罪嫌疑人喜歡喝什麼口味的,再幫他一起帶回來。在繼續審訊的過程中,好警察不斷讓壞警察剋制自己的脾氣,注意自己審問的語氣態度,甚至還有可能站在犯罪嫌疑人的角度,直到壞警察被“氣走”。

當犯罪嫌疑人鬆一口氣的時候,好警察就開始與犯罪嫌疑人嘮家常了。嘮著嘮著,犯罪嫌疑人就會慢慢放鬆警惕,開啟心扉,向好警察坦露、坦白自己的所作所為,甚至還能老實交代自己犯罪過程的經過。

這種壞警察和好警察的搭配,是不是很像我們原生家庭中“嚴父慈母”的搭配呢?出生在這種家庭中的小孩,父親再怎麼打都不要緊,都是咬緊牙關不掉淚,然而面對母親的溫柔勸哄,倔小孩的眼淚,便會不自覺地掉下來,最後,孩子會老老實實的按照母親所說,承認自己的錯誤,並且保證下次不再犯。

其實,無論是犯罪嫌疑人,還是不諳世事的孩子,他們多少都知道,不論“好壞警察”或者是“嚴父慈母”,說句不太好聽的,不外乎都是想“套”自己的話。但因為喜好原則這一心理作用的影響,會導致他們做出不同的選擇——反正都是要承認錯誤,與其向自己不喜歡的人認錯。那還不如選擇自己喜歡的人,順從他們的意願。

由此看來,人類真的是感情動物呢。“理智”再怎麼嚴加防範,都會被“感性”敲開大門。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營銷的人員就利用了我們這種喜好心理,從而達到他們的營銷目的。比如最近幾年興起的微商,就是商家們在利用喜好原則,影響人們進行購物。

人們,尤其是女生買東西的時候,總喜歡問問閨蜜:“你有沒用過某某東西。”如果閨蜜說用過,而且還很好用的時候,那我們就會很放心地購買那個產品。雖然最後那個產品可能對我們來說,並沒有我們閨蜜說的那樣好用,但是我們也不會怪我們的閨蜜。

精明的商家就是利用了這一點來進行自家商品的營銷。比如說我們經常可以看到的明星代言。前段時間《太陽的後裔》非常火,劇中宋慧喬所用的氣墊BB,可以說是熱銷一時,商家沒多久,就會被代購們搶購一空。但後來因為有新的更好看的電視劇出來了,少女們又轉變了喜好物件,開始購買人魚色口紅、鬼怪新娘色口紅等等。

後來,明星代言有點帶不太動了,因為有些產品又貴又不好用,普通人頻繁消費不起,這時候,微商、電商的機遇到來。利用朋友圈、直播等方式,人們可以直觀地看到產品的效果,以及賣家的親自試用體驗,最主要的是,這些微商、電商要麼是我們的好朋友,要麼就是我們好朋友的好朋友,有這麼一層關係在,我們心裡對這些商品的牴觸就會減少一分,對其的信賴程度也會增加一分。

這麼看來,貌似喜好原則帶給我們的,通常都是一些不太好的影響力?其實不然,如同社會認同原則一樣,使用得當的喜好原則,同樣也能發揮積極作用。

讓我們回想一下,當我們上小學的時候,是不是經常遇到兩個班級之間的競爭,或者是在同一個班組裡面對不同小組,甚至是不同性別之間的競爭?那麼,當我們跟對方是競爭關係時,我們對對方的敵視,那可就大了去了。不僅連平時遇到的時候不會說話,更有甚者,還會在平時遇到的時候,故意揪一下對方的頭髮呀,故意打一下對方然後逃走啊等等。

但是,每當我們共同的“敵人”出現,或者遇到了共同困難時,這種敵對狀態就得到了改變。比如,雖然某兩個班級之間一直處於競爭狀態,但是,當遇到同另一個年級,或另一個學校發起“挑戰”時,那麼,這兩個班級之間的矛盾,就轉移到了另一個年級或另一個學校上去,而不再針對對方。比如籃球賽這種需要團隊合作的競爭遊戲,你還在鬧內訌,怎麼可能打贏對手呢?

當你和某個人共同經歷過一些事情,共同面對過同一困難後,你對這個人的好感會增加,這就是更深層次的,喜好原則透過心理活動,作用於我們生活的方式。透過喜好原則,我們深知可以消除種族歧視。

好在,他遇到了一位好老師。這位老師發現這個問題後,設計了一個遊戲,這個遊戲類似於找線索破案型的,需要團隊合作的遊戲,而且,老師故意將關鍵線索發給了黑人小朋友。

當小朋友們進入遊戲狀態時,誰還管你到底什麼膚色,大家夥兒都只想湊齊所有線索,合力解開謎題、找到答案。於是,黑人小朋友開始漸漸地,融入到了集體之中。而透過與黑人小朋友交流,同班的白人小朋友們也發現了他的優點所在,比如:他的邏輯思維能力很強,能夠給予大家關鍵性的提示等等。

那麼,生活中有哪些地方,我們可以像這位老師一樣,利用喜好原則,發揮其積極作用,以達到自己期望的目的呢?

首先,在職場中,當你要去某一家公司面試時,不妨多花點時間,去了解一下這家公司的基本情況,比如規模有多大,全國有多少家分公司,公司理念是什麼等等。此外,在面試時,切記要注意衣著打扮。就像那句話所說:“沒有一個人有義務透過你邋遢的外表,去發現你有趣的內心。”

其次,平時約會時,注意一些基本的禮儀。比如,才第一次見面,你就對人家家裡一番人口調查式的刨根問底,會將喜好原則的消極性發揮到極致,基本上你和約會物件的第一面,也就是你們的最後一面了。

最後,如果你想和你的宿敵和平共處,不如和對方組隊去冒險吧。比如,玩一些高危的專案,像是蹦個極啊,跳個傘啊之類的,當你們克服恐懼共同完成這些事時,雖然你們表面上還是不願意講和,但心裡面的那層冰,已經會慢慢開始產生裂痕了。

好了,我們再一起來簡單回顧今天所講的內容。社會認同原則和喜好原則普遍存在於我們的現實生活之中,他們在平常貌似看起來都起著不太好的作用,但我們需要轉換思維方式,化腐朽為神奇,將它們的積極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如此一來,它們發揮的影響力,也能夠對我們的生活產生正面影響。明天,我們將來學習本書的最後兩個重量級原則——權威原則和稀缺原則,看看這兩個重量級原則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

記得分享給身邊的朋友一起學習一塊成長 ,

6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網路上那些噴剩女的噴子,簡直就是向世界宣告自己的無知與淺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