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式感”這件事,好像越來越無聊了。
之前有直男說:所謂儀式感,就是給那些沒有意義的事,找點兒意義。
這話乍一聽彷彿也有幾分道理, 很多乍見之歡的“儀式”,隨著時間的流走,慢慢只剩下“形式”這個空洞的外殼,失去了內部支撐的情緒。
我們為了營造“儀式感”,而進行了一系列正式的、可重複,又不具備直接的功能性目的
的流程式操作。
如果我們自己不能在內心為這件事賦予價值,那這個儀式就變成了毫無意義的重複。
那怎麼才能讓生活變得豐盛而有趣呢?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被“形式感”忽略的情感訴求心理學上有個稱呼叫做“感受性”,說的是隨著感覺時間的增長,我們的感受會失去一部分的判斷傾向和能力,這不妨礙生活,但是曾經讓你覺得很有意思的東西卻會變得索然無味。
喜歡的歌聽了很多遍,最終難免會聽得厭倦。
喜歡的食物天天吃,總有一天會吃到噁心。
而當初那個讓你怦然心動輾轉反側的人,也在日復一日的相處中,相看兩厭。
為什麼我們似乎對於一切事物都難以保持長足的熱情?
難道說喜新厭舊就是人類的本能?
當人們不斷地接受同一刺激後,再對同一刺激的感受性就會發生變化。
過年也是一樣,當我們開始抱怨過年沒意思、太平淡的時候,可能只是太過適應了這套過年模式。
比如新年一定要和長輩拜年,守歲,要不然就是沒有儀式感。
但這樣的儀式並不給我們帶來滿足感,去拜年的長輩我們並不熟,而且他們很擅長讓我們尷尬不悅。
守歲也是一樣,對夜貓子們而言,通宵就是家常便飯,守不守歲都得那個時候才睡覺,而對於養生黨們來說,完全不能理解為什麼要守這個歲。
當我們過於追求形式的完滿,往往就會忽略儀式背後真實的情感訴求。
但如果能夠用新的方式去解鎖先前的舊習慣,或者舊的事物,那麼你將會發現那些被你厭棄的存在,比如過年,其實依然有吸引你的閃光點。
“陌生感”提高你的情緒品質有趣的生活,其實是需要來點“陌生感”。
俄亥俄州立大學商學院的教授羅伯特·史密斯曾做過一個“爆米花”實驗。
在實驗過程中,68名參與者被要求用不同的方式吃爆米花,有一半的參與者被要求用手吃10顆爆米花,一次一顆。另一半的參與者被要求用筷子吃10顆爆米花。
接著,參與者需要評定他們有多喜歡吃這個爆米花、這個爆米花口味如何、吃這個爆米花的趣味性怎樣等一系列的問卷。
結果表明,比起那些用手吃爆米花的人,那些用筷子吃爆米花的人表示他們在吃爆米花的時候更加陶醉其中,並且感覺爆米花變得更好吃了。
史密斯認為:使用非傳統的娛樂消遣方式,可以幫助人們專注覺察到他們最初為什麼會喜歡這個東西。
“當你用筷子吃爆米花的時候,你會分配更多的注意力在這件事情上並且沉浸在這種體驗中”史密斯說道:“就好像你第一次吃爆米花一樣。”
具有“陌生感”的操作,更能夠啟用我們大腦中的多巴胺獎勵體系,從而給我們帶來情緒撫慰,包括促進正面情緒和緩解負面情緒。
如果我們對眼下的日子感到無聊和不滿,比起逃離,我們或許更應該學習從平凡生活中創造愛、感受幸福的能力。
重塑你的新年幸福感當我們聊到“陌生感”,或許最直觀的例子就是“旅行”,當我們從一個自己熟悉的地方,到一個陌生的地方,無論是視覺的衝擊力,還是內心的探索欲,多會讓自己不同程度上地興奮起來。
當然,全家人一起來個新年旅行,或許是個很棒的選擇,但如果時間精力不允許的話,一些小小的故意為之,也許同樣能帶來令人神清氣爽的效果。
比如:
換個新的年貨購物商店;
不再是母親掌勺年夜飯,而是每個家庭成員都參與到年夜飯的環節中;
往年都是買現成的對聯,或許今年大家可以親自動手寫一寫; ……
先不要著急於否定自己的能力。
事實上,去適應一點“陌生感”不僅會讓生活變得更有趣,更是自我提高的好方法。
心理學中有一個詞,叫做“品味策略”,是指人們在面對積極事件時會怎麼想,如何做。
大量的研究已經發現,當人們在主動面對積極事件時,會報告更多的積極體驗。
“品味策略”會使我們主動去注意周圍的積極事物, 而這有助於我們獲得更多的快樂、擁有更高的幸福感。
換而言之,如果我們想要儘可能多地調動積極情緒,那麼就需要我們靈活運用品味策略。
那麼提供“陌生感”,就是調動“品味策略”最好的方法之一,無論生活還是學習,不定期地給自己點陌生感,試著去接觸一個並不擅長的內容或者走進一個無法完全掌控的環境。然後誠實地面對自己的感受,並試著去化解,你會驚訝於身體能量被激發的瞬間。
相比漫長的一年,新年只是生活裡的一個環節,但如果我們願意從這裡做出一些改變,也就賦予了它美好伊始的含義。
生活公平地給了我們一生需要的空氣和水,但聰明的人會懂得使用香氛和調味劑。一點點不同往日的選擇,就會給自己帶來不同尋常的感受。
好了,現在就讓我們一起開始一個全新的正念訓練吧!當我們學會矚目、聆聽於此時此刻的自己,這就是最美好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