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圖畫:焯焯

生活案例——

每天都會去想:親人走了自己該怎麼辦?

4歲的時候媽媽離異,初中在學校也不算孤僻,也有朋友。到了高中感覺好難,家裡條件也不怎麼好,弟弟成績挺好,就是這兩年一直玩手機,我也有時為他為這個家擔心,怕他沒出息,賺不到錢,我已經沒出息了,他不能。

奶奶整天在家裡幹活,也不休息,還瞎了一隻眼;爺爺是個酒鬼,不幹活還要罵我奶奶。我想奶奶長壽,能讓我陪著她,可是高中(職高)一畢業就要出去打工,想來想去陪著奶奶的時間沒多少了,我好難受,我怕自己成為家裡的頂樑柱,我膽小怕事,不想做決定,我想一直被管,一直有人替我出主意,總是怕死,更怕親人死。

明鏡解析……

離異家庭的特殊結構會對孩子的安全感造成一定影響,同時,孩子可能還存在分離焦慮方面的問題。由於年齡尚小,不足以處理複雜的情況。因此,在成長過程中不能得到完整家庭中雙向的關愛,就越發會加重自己對於人際關係的依賴,有的時候還可能是委曲求全,讓自己用忍氣吞聲的方式與對方保持所謂的關係。

現在的性格和人格也是由這麼多年的經歷自己塑造起來的體系,因此,想要消除是比較困難的,但是可以弱化這部分對自己造成的困擾程度。比如可以接受和理解死亡與生存的意義和價值。另外,更重要的還是讓自己變成一個獨立性較強的人,有自我意識,也有人生規劃,更有屬於自己的夢想和理想,從而把自己變成一個有力量的人。

如果可以自己做些事情的話,就是讓自己多去接觸生命美好、生活精彩的部分。比如做什麼事可以讓自己歡樂;做什麼事可以讓自己有成就感;做什麼事可以讓自己更有存在感……而做到這些的基礎是建立在自我認知上的,首先要知道的就是生老病死是生命的規律,只要是人,就無法打破這個規律,只是時間早晚而已,對這個概念要有明確的認知,並能理解這個規律不單單只是存在人類世界,自然萬物都是這個規律。其次,再去理解“失去”對自己的獨立性有怎樣的作用?是否真的失去了呢?從“失去”中獲得怎樣的人生感悟……方向是把自己帶到未來,也就是接下來我該怎麼做,而不是擔心還沒有發生的事兒或對已經發生的事兒糾結。

最後,結合真實的生活事件來進行自我分析,這份擔心和焦慮對自己的現狀有怎樣的影響?這份情緒對自己有怎樣的提醒?做些什麼可以讓自己減輕這份情緒呢……往往我們會被困在情緒或者事件當中,所以無法跳出來思考整個發生和發展的過程,如果從開始問“為什麼”可能會有一些不同的變化和感受了。

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依賴性是正常的情感表現形式,這也是人本能的情感模式。世間萬物皆有情,人也是這萬物中的一種,為什麼對這份依賴會產生糾結呢?上面說到的,如果不會影響你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學習),那麼,這樣的情緒表現說明你是一個重感情的人,僅此而已。如果我們對任何人事物都能快刀斬亂麻,也是不是說明我們的情感有缺失了呢?從一個極端到另一個極端的情況也有不少,只不過,這個過程中的經歷是不是自己想要關注和解決的,還是可以忽略規避呢?最根本的還是關注在自己到底要什麼?可能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軌跡,包括自己的個人成長,所以,無論是弟弟玩手機還是爺爺酗酒,如果暫時沒有精力來處理,把自己從事件當中抽離出來,可能是對自己和他們最根本的尊重,因為,沒有人能控制另一個人,包括他們的行為和想法。

總結,對於自我意識的成熟度是自我提升的目標,也是指引我們人生反向的座標。只有清晰自我意識的情況下,才可以分得清什麼是自己可以做得,能做的,什麼是不可以、不能做的,而那個最終的人生目標就是:我想要過怎樣的人生?關注自己才能放開他人,自己也才會更輕鬆、快樂!

7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都說年味淡了,「年味」到底是什麼?我們是否需要「拯救」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