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有兩個半聖人,其中兩個聖人分別是孔子和王陽明,另外半個聖人是曾國潘。前面兩個聖人我們普通人確實難以匹及,但我們看另外半個聖人曾國潘的一生可以發現,他的一生似乎和我們普通人的一生很相近,甚至人生的早期階段還不如我們絕大多數人。
曾國潘對自己的評價是資質愚鈍,單純從曾國潘的學習能力來看,這四個字確實不是他的自謙的說法,他雖然天資一般,卻後來取得很高的人生成就,做官一直做到了兩江總督的從一品,如果放在現在來說也就是國家領導人的級別了,一箇中央政治局常委也是跑不了的。
很多人喜歡分析曾國潘,跟其原因就是他的人生經歷很接地氣,完完全全就是一個資質不佳的普通人實現了人生的逆襲,對我們普通人的成長起到很好的借鑑作用。
我看完曾國潘傳最大的感悟就是他從年少無名到官至高位都時刻認為自己還有很多不足,每天都會給寫文章時刻提醒自己,包括在給後輩的書信中也時刻教導要多思己過。
道理很簡單,想必不少讀者看到這裡會說一句這我也懂,我們很多人一輩子都在讀書,明白很多的道理,但還是過不好我們的一生。
這是為什麼呢?
這裡要提到另一個聖人,王陽明瞭,王陽明的一生就四個字總結:“知行合一”。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句話相信大家不陌生,但同樣一個道理,有的人只是明白了這個道理的含義,有的人是以這個道理為標準行事,有的人是將這個道理內化成為自己的本能反應。
同樣的一件事情,一般人是在事情發生後能夠分析一番,少數人是在事情發生時候知道如何正確處理,而極少數人會在事情沒有發生前就能本能的預測到提前動作。
我們其實剛開始的人生賽道的出發點都是一樣的,甚至有些人起步還落後,但這並不是影響我們成功的關鍵因素,我們大可不必要去看別人的起點如何。
決定我們人生高度的其實是我們的自我認識和自我修正,這裡又分四類人群,一類人群沒有自我認識也沒有想過要改變什麼,這類人群一般在經濟比較落後地區的農民居多;一類人群有自我認識,但沒有想過改變,他們認為自己已經沒有辦法改變或者滿足現狀,一般是快退休的職工或者機關單位的人員居多;一類是沒有自我認識但老是想著改變,這類人一般是年輕人和中年人居多,十分好學,考了各種證書,但最後其實對自己人生並沒有多大幫助;最後一種就是明白自己的人生目標,有針對性的學習,改正自己不足,這樣的人才是成長最快也最容易成功的。
我曾經也是第三類人群,每天不斷地看各種書,也考了例如消防工程師,營養師,健康管理師等證書,但現在才發現,這些證書的考試對我的成長來說都是一些雞肋。
現在我每天要做的事情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
1、每天寫日記,回顧每天的工作和生活,總結經驗,並且根據今日的工作寫明日的工作安排和計劃,不斷修正自己,如果工作計劃和當天的工作完成不符合的時候,思考其中的原因是什麼,然後及時在明天的工作中改進。
2、每天學習一種新的技能,現在我在學習一種計算機語音,每天會抽出半個小時學習新的東西,突破自己的認知邊際。
3、每天堅持鍛鍊,身體是革命的本錢,運動不僅可以鍛鍊身體,而且還能增強意志力。
4、每天堅持冥想,冥想的效果這裡無法述說,你試過就知道好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