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出嫁的女兒而言,孃家就是後路,是傷心委屈時的依靠。
不管婚姻幸福與否,孃家都是出嫁女兒最想依賴的地方。但現實生活中,很多女兒靠不得孃家,很多孃家對出嫁女兒很冷漠,不管不顧。
哪怕女兒婚姻過得不幸福,孃家人也沒想過拉一把。對離婚的女兒,孃家人更覺得是負擔,是累贅,丟人丟面子。
招女士
招女士離婚了,房子是前夫父母買的,夫妻多年幾乎沒有存款,離婚時,招女士爭取到了女兒撫養權,分到離婚財產6萬元。
離婚後的招女士沒房子住,回孃家住了半個月,這半個月,從父母到哥嫂,沒有一個人對招女士有好臉色。
吃飯的時候,招女士的母親特意不給招女士筷子,招女士只能灰溜溜的自己去廚房拿。招女士多夾某一個菜,身旁的母親就飛來一個白眼。
招女士工作忙,託母親幫忙接女兒放學,母親雖然答應,但也不忘說教招女士一番。無非就是你這麼能耐說離婚就離婚,這麼有本事幹嘛還要人幫忙之類。
父親也不心疼招女士,覺得招女士丟了家人的臉。
哥嫂更是沒好臉色,招女士回家住的半個月,哥嫂進出都是摔門,也不跟招女士說話,招女士有時跟哥嫂搭話,哥嫂都是愛搭不理的。
離婚後在孃家住的半個月,招女士嚐盡親人給的冷暖。
招女士離婚的時候沒有哭,但在孃家住的這半個月,招女士的眼淚常常控制不住。
不想再看家人臉色,招女士在找到房子租後,連夜搬到租的房子裡,跟親人們斷了聯絡。
現在的招女士,有什麼事再不會找孃家人幫忙,有事自己扛,也拒絕再回孃家。
招女士說,孃家是她最不願意靠近的地方。
父母后來時常給招女士打電話,叫招女士回家吃飯,但招女士都拒絕了,她害怕再踏進那個門口,那半個月的疼還不時提醒她。
不管父母是出於恨鐵不成鋼還是愛之深責之切也好,招女士都不能釋懷父母在她最需要親人的關愛時刻薄她,這比陌生人的傷害嚴重千百倍。
招女士鬧離婚的時候,父母跟哥嫂都非常反對,他們認為夫妻過日子應該多包容,也分析過招女士離婚的利弊,認為不離婚對招女士最好。
父母和哥嫂只關心她離婚後的生活,卻對招女士婚姻的不幸福視而不見。
他們不關心招女士生活的質量,只看到招女士離婚後給他們帶來的問題,這或許是父母跟哥嫂都勸她在不幸福婚姻裡忍耐的原因。
招女士沒有聽從孃家人意見離婚了,於是有了離婚後半個月娘家的待遇。
招女士後來感嘆的說,如果父母認為這是愛她的方式,她實在接受不了。
作者後話:中國父母對待兒子女兒是有區別的,說什麼手心手背都是肉,其實,女兒在父母眼裡跟兒子還是差別很大的。
不信,嫁出去的女兒你離個婚就知道孃家人,還有父母是不是真的愛你了,行動比語言更有說服力。
這或許也是為什麼很多女人在婚姻裡明明過得不幸福,也逼自己堅守到老的原因,因為一旦離開婚姻,自己首先被孃家人拋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