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感這兩年自己變化了不少,似乎更加堅定,也更有力量了,而且幸福指數比以前高一些。
思考了一下,可能是這些方面的原因。
不再試圖做一個好人以前有點討好型人格,很多時候不敢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不敢有攻擊性語言。現在的狀態,媽媽說我“像一隻隨時準備戰鬥的公雞”。確實,在與人的交流中能很敏感地感受到對方的PUA,所以遇到不夠友善的言論隨時反駁回去。
寫到這裡,突然想到,大家可以特意去查一下有哪些潛在的PUA言論,在日常生活中刻意去觀察自己有沒有被PUA。一般情況下如果意識不到自己被PUA,只會覺得不舒服,糊里糊塗地就中招了。但是如果能清醒地意識到自己在被PUA,就可以大膽反擊然後離開這個人。
口直心快可能會傷害到身邊的人,但在一個人的力量無法達到平衡時,或者是向內攻擊,或者是向外攻擊。與其讓自己不舒服,不如讓別人不舒服。口直心快並不意味著毒舌,而在於做真實的自己。
之前我總是很害羞,覺得誇獎別人是件很不好意思的事。如今,學會了面對欣賞的東西時,學會真實而且熱烈地去誇獎它。不要覺得讚美的語言虛偽,只要是發自內心的欣賞,
學習樂觀我一直認為學會樂觀是一件很難的事,即使在讀過積極心理學之父塞利格曼的經典著作《活出最樂觀的自己》和《教出樂觀的孩子》之後,也堅持認為樂觀和悲觀是一種哲學態度而不是人生態度。但沒想到這本書還是潛移默化地改變了我。這兩年對一些事情的歸因和看法,已經悄悄被書裡的觀點影響。
雖然始終堅信人生的底色是灰色的,但起碼學習樂觀的態度,讓我學會了活在當下,享受當下。
找到放縱和自律的平衡點曾過過苦行僧般的生活,不敢去享受生活,因為會有愧疚感。忘記什麼時候開始這種想法發生了變化,大概是終究覺悟到人生苦短,快樂的事情太多了。所以如果有快樂的機會,就多多去體驗吧。普通人不需要太多成本就能擁有的快樂,美食、性、閱讀,要珍惜這樣付出很少就能擁有很多快樂的機會。
但是快樂並不意味著不加節制的放縱。要在生活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制的快樂,因為不是每個人都能在各個領域都節制的、比如我可以在穿衣護膚上精簡,但是很願意在美食上花錢。
這兩年,我很少買生活用品,幾乎不買衣服,儘可能地不浪費食物,儘可能地減少汙染環境,這帶給我的快樂遠比購物的快樂多。在遇到美食時,我會毫不剋制地去享受它,不考慮熱量。但是更多的時候,我會注意到營養的均衡食物的配比,這讓我既能享受到美食,又能把體重控制在一定範圍內。
找到內在的統一其實這是個比較虛的說法,因為沒有“內在統一”的定義。
但我能清晰地記得自己之前的狀態,總是陷入自我懷疑中,對自己有很多的不滿。這種不滿,從外表,到內向的人格都成為自我厭惡的物件,因此花費大量時間在內耗中。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把精力花在內耗中,勻在真正自我提升中的時間就少了。
內在和諧統一的人,會足夠了解自己,清楚優勢在哪裡劣勢在哪裡,不再試圖拿別人的優勢和自己的劣勢比較。沒有完美的人存在,因為放棄完美,反倒離完美更進一步。
能明顯感覺到卸下外界施加的再加上自我施加的枷鎖後,整個人都變得輕鬆很多。
為自己的人生負責這一點似乎無需強調,但我看到有的人為這個問題很困擾。譬如被父母逼婚,被長輩教育育兒方式。
想起來幾年前我還未婚,有次回家聽到媽媽接電話時對方問我還沒結婚呢,我大聲吼過去關你屁事,媽媽很尷尬。這件事做得有點過分,但我確實一直非常煩別人對我的生活指手畫腳的。
我不喜歡別人給我的生活提建議。
首先那個建議是基於對方的生活經驗提出的,不一定適用於我,也不一定對。所他只負責動動嘴皮子,不對建議執行後的結果負責,最終結果還是要我自己承擔的。如果去照做而且結果很好,對方會說看哦果然我的建議是對的。如果做了結果不好,對方會說一定是你中間執行的過程中哪裡沒做好。動嘴皮子很容易,去做很難。
如果對方的建議真的是好的,第一種情況,經過我的評估我會心甘情願地去做。第二種情況即使我知道他是對的,但依舊覺得應該按照自己的思路來而不是採納建議。但與此同時,我會對自己的選擇帶來的一切結果負責。
因此我不會隨便給別人提建議,也很少會聽取別人的建議。
在育兒中同樣如此,有時候我看到網上一些人提問,我覺得xx比較好,但是婆婆/月嫂非說xx更好。作為孩子的最直接養育者,你要用自己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影響孩子,堅決地用自己認為對的方式就好。
這種猶豫不決,其實是你沒有勇氣去堅信自己的知識和能力,把決定權讓人別人,就意味著你不必為結果負責,在結果不好時就處於制高點上了,用道德上的高位去掩飾能力上的低位。
當然,要做到人格獨立和經濟獨立,才能理直氣壯地去做自己。不然既要依附別人又要掌控權,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