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隨著時間的離近,很多人思鄉情更濃了。今年的春節,因為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影響,一大部分人只能在打工的城市過年了。或者,就當做是體驗當地年味的一個機會吧!

說到年味兒,最近在工作之餘,同事間聊的話題也和這個有關,這讓我憶起兒時了。我認為,那會兒的童年遠遠比現在孩子要幸福的多。還記得老家兒講的那些習俗,那些過年的理兒,記得小孩兒們外面玩耍說的過年的歌謠。

小孩兒小孩兒你別饞,

過了臘八就是年;

臘八粥,喝幾天,

哩哩啦啦二十八;

二十八,把面發;

二十九,蒸饅頭;

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滿街走。

那時,我是很期待過年的。因為過年了,媽媽會給我做/買新衣服。比起買的新衣服,我更喜歡媽媽一針一線縫製的中式棉襖,穿在身上暖暖的,再加上她給梳漂亮的小辮,我總會在鏡子面前臭美半天,做各種搞怪的動作;過年,我還能吃到各種好吃的,媽媽提前買回家,不讓我知道,頭過年前幾天,才拿出來,看到這些好吃的,開心的我蹦跳著;當然,還有一點,就是過年可以拿到壓歲錢,那會兒的壓歲錢並不多,我都會仔細的收起來,幻想著以後拿這個錢買各種漂亮的娃娃。

過年,我還會提前剪窗花。我們的美術課,老師教過簡單的窗花剪法。為了一展才藝,沒少浪費家裡的電光紙(現在的小朋友知道電光紙是什麼嗎)。雖練習了很多次,可是每次的成果都會有小小的不足。不過,媽媽卻認為,我剪的很棒了,為了鼓勵我,她會挑出來一對貼在窗戶的玻璃上,不僅給家裡增加了過年的氣息,還肯定了我的手藝。

每年春節回姥姥家,姥姥都會炸很多排叉,據說是老北京的一種傳統小吃。記憶中,姥姥炸的排叉特別的好吃,每次吃完,都是小油嘴兒,小油手,媽媽追在後面讓多喝水,生怕我吃炸物多了上火。聽說今年,90歲高齡的姥姥,還親自下廚給大家炸排叉,好懷念那個味道啊!

這幾日隨著和同事們的各種聊,讓我瞭解了更多過年習俗了。各個地方都有不同的過年習俗,北方大年三十晚上吃餃子,吃餃子就是為了取“更歲交子”的意思。這個風俗開始於明朝初年,原來“交子”的諧音便演變為“餃子”。而且,因為白麵餃子形狀像銀元寶,一盆盆端上桌象徵著“新年大發財,元寶滾進來”之意。

我老家兒,喜歡把一個消毒乾淨的硬幣包進餃子裡,大年初一早上,姥姥第一個起來煮餃子。餃子煮好後,她會按照長幼順序,一家兒一家兒的盛餃子,這個可全憑運氣了。據說,吃到錢兒餃子的那個人,一年都會順順當當,財源廣進的。嘆之,我從未吃到過錢兒餃子呢!!!(希望今年可以輪到我~~~)

而南方的話,大年三十會包餛飩,餛飩的包法很像元寶,象徵著財源滾滾的意思,也象徵著美好的日子,幸福生活的指標。他們還會吃湯圓,說是過年吃湯圓呢,寓意著團團圓圓,而且湯圓是帶著湯水的,也有圓圓滿滿,有財有勢的意思。說到湯圓,我很喜歡吃。糯米加上黑芝麻,哇,太香了!不過現在的湯圓都太甜了,為了吃健康的食物,我還特地學了怎麼做湯圓,而且是素油的。自己做的乾淨衛生,吃喜歡的味道,不擔心糖分高,這門手藝,是我奶奶教會我的。她老人家,有著一手的好廚藝,可惜聚在一起的日子太少了,現在還能想起,那滿桌香噴噴的菜餚。

說到這裡,倒是更想家了!~~~

沒關係,雖不能回去過年,但我們可以彼此聊聊記憶中家鄉的年味兒是什麼樣的。

牛年春節倒計時中~~~

文中內容及部分圖片素材來自ins、知乎、微博

以“研習生活美學”概念,

搭建健康/環保/雅緻/新銳的生活方式。

工作坊透過策劃和組織多元的文化交流活動,

集合傳統文化/瑜伽/健身/品鑑/禮儀等各種

最具創造力的思想和形式,

推動極簡生活提升。

8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成長意味著不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