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認,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或多或少對某件事物的認識是存在偏見的,一方面是因為我們所獲得的資訊永遠不可能完美、準確;另一方我們人類自己有習慣的思考方式、看待事物的固有方式。
舉幾個常見的例子:當我們看到殘疾人或者剛開始接觸他們的時候,我們在潛意識裡總會認為他們的智力、智商是不健全的(或者低於正常水平)。而大機率上,很多人只是部分殘疾(比如行動不便、視力、聽力等方面)。他們殘疾的部位與智力很可能一丁點關係都沒有。而我們通常會不假思索的誤會了他們。
再比如我們看到很漂亮、很乖巧的女生時,會不自覺得認為這位女孩其他方面也非常好(比如品德、學習、誠實、善良等)。當我們談到自己年紀大了的時候,我們會把年老與疾病纏身、生活無法自理等劃等號。而事實是很多人年齡很大了,但身體依然很健康,生活依然可以自理。
總而言之,我們的思維定式與對某一事物的認知偏見,會讓我們遮蔽掉其他的可能性。當數學老師告訴了我們某一道題的確定性解法時,我們基本上放棄了尋找其他解題思路的可能性。確定性的答案給了我們一種虛假的安全感。然而在籃球領域,同樣存在很多認知偏見。
認知偏見一:只有高個子適合打籃球
通常人們在說這句話或這麼想的時候,實際上否定了兩種事實:1.矮個子更不適合打籃球;2.所有高個子都適合打籃球。而真相是什麼呢?從我執教的經歷看,如果從20個矮個子(1.7-1.8米)與20個高個子(1.9米以上)球員中進行選拔,永遠是20個矮個子裡面的球員進入校隊的更多。
原因也很簡單啊,在20個高個子那一組裡,他們更有可能是移動緩慢、反應遲鈍、動作僵硬的球員,所以我根本沒法用啊。個子高的球員更容易讓別人察覺到他們的優勢(其實不一定是優勢)。而個子矮的球員,往往速度更快、更靈活,但是這就需要到了賽場上來觀察才行。
很多家長根本沒看過自己孩子在場上什麼樣,只知道自己孩子的個頭有多矮。所以就會根據自己的思維定式而得出一個不太客觀的結論:兒子,你身高不夠,還是放棄打籃球,好好學習吧。不要覺得好笑,就連很多職業級別的教練員也是這種思想。如果艾弗森、小托馬斯等球員出生在中國,他們能打上CBA嗎?
很多朋友會有這樣的疑問:如果按照關教練的邏輯,為什麼NBA、CBA球員的平均身高都在2米左右,遠遠高於普通人呢?其實答案非常簡單。這些能進入NBA、CBA等職業聯賽的球員,他們不是因為個子高,而是因為他們在球技、球商、體能、戰術素養等個個方面都比我們普通人高出一大截的基礎上,再加上個子高。
舉個例子,如果你和詹姆斯在各個方面的水平都一樣,但你比詹姆斯還高10釐米,你說教練會選誰,當然是選你啊!但反過來,你比詹姆斯高10釐米,但其他方面都比詹姆斯差一截,那教練還會選你嗎?所以,關鍵不在於身高啊(專業上叫做運動員的競技能力結構模型的權重比例)。
認知偏見二:運球至上
在我看來,運球相較於投籃、傳球、防守技術等是最不重要的一項技術了(這裡是對於正式5V5比賽而言)。其實運球可以分為兩種:有效運球與無效運球。而我們很多球員的很多運球,往往都是無效的,甚至是有害的。過多的運球滿足了自己的私慾,而忽略了處於空位機會的隊友。這種例子隨處可見。
如果你想去更高的平臺打球,又或者經歷過比自己水平高的球員交過手,你會發現:在更高的籃球競技比賽裡,你絲毫沒有運球的機會,你會發現傳球、無球跑位是多麼重要。你隨便運了兩下,教練會把你罵得稀里嘩啦。
有太多的球員把太多的時間花在了運球上。我想到了一個很好的視角來解釋一個現象:為什麼大部分籃球培訓機構都在花大把的時間教運球?因為在短時間內,孩子學習運球技術的效果會比較明顯,那麼在一旁的家長會覺得花的錢值了。
而一個學員要想真正掌傳球技術,他首先得學會放下自私的心(光這一點就很難了);其次,他還得學會什麼時候該傳球(即好的助攻),隊友是否善於無球跑位啊,我與隊友是否有默契的配合啊;最後,他要掌握各種傳球技術。你看,傳球技術多難學啊,所以,乾脆放棄算了。
認知偏見三:打籃球靠的是手
打籃球的確靠手沒有錯,但這只是我們作為認識籃球運動的初級表現。在通往更高水平的道路上,我們會逐漸發現雙腳的重要性。一場40分鐘的比賽,我們用手來控球、投籃、傳球的時間比例極低,大約在2分鐘。其餘時間我們手裡沒有球,但雙腳卻在不停的移動。
更何況,運球、投籃等技術,其腳步的重要性、腿部力量的效率等,都直接決定了你的過人是否有效,你的投籃是否連貫、順暢。很多朋友練習運球都忘記了把腳步加進去。而國外訓練師則先講腳步,再講運球。
在防守端更是如此,很多人喜歡在防守時下手打球、掏球(成功率有多少呢)。這是致命的錯誤習慣。因為你會因此早早五犯離場。手永遠是輔助的防守“工具”。透過快速靈敏的腳步移動,利用下肢、軀幹力量抵住對抗,再配合手的干擾。會讓我們很好的佔據“三點一線”的位置。總之,我們應該像足球運動員一樣重視雙腳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