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話說:男人一生都被女人管著,小時候被母親管著,長大了被老婆管著,到老了又得為女兒奔波勞碌,被女兒管。這麼說來男人好像挺慘的,但其實這
也只是一種開玩笑式的說法,這種說法,其實是彰顯一個男人有著良好品質的體現——小時候被母親管著,那是有孝心,長大後被老婆管著,那是有家庭責任感,老了後又被女兒管著,那又是父親的責任感和慈愛了。可以說,一個男人良好的道德品質皆出自這句看似玩笑的話。那麼,這時候有人會問了,那男生沒有朋友知己嗎?友情何在?等等。其實朋友肯定是有的,但是有機會聚嗎?有時間聚嗎?這些都是很現實的問題,畢竟同為男人,都得養家餬口吧?一天不做那就少一天工錢,少一天錢家裡的生活咋辦?這些都是男人不由得不想的問題,這麼一想,小時候自由快樂的日子就逐漸遠去了,我們只有將它掩藏在心底深處,直到下班後回到家前的車庫裡,亦或是清晨早起時,抽根菸,慢慢將它回味,並思念著...
不論是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還是那句耳熟能詳的“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都訴說著男人有一個知己朋友的重要性。知己,是一個能夠真正瞭解你,在思想上理解你,並在你需要的時候傾聽你的訴說,甚至能為你排憂解難的好朋友!如此說來,不怪世人同呼:“知己難尋!”
男人,要是真就為了養家餬口,心裡沒有其他真正想做的事了,那還好,三兩小聚,抽空喝喝酒,內心的情緒也就煙消雲散了。可是對於那些心裡有抱負,有追求的男人,平時該有誰來為他們排憂解難了?不怪乎孔子直呼:“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一旦人有了追求,難免和身邊的人不合群,不合群就代表著孤獨,不論是你不喜歡酒場逢迎也好,還是你內心裡有真正自己想做的事也罷,總會有孤獨的時候,這時候就顯現出知己,或者是好朋友的重要性了。
要說孤獨,在我看來,做學問的人,是最孤獨的,因為當你的學問到了一定程度,能和你的思想在同一水平線上的人,就不多了,這也就預示著你孤獨的到來。那麼縱觀古今,要說最有名的大學問家,當非孔子莫屬了,所以說,孔子是很寂寞的,因為極少有人能夠了解他。父母、弟子、妻子兒女?恐怕都不行。 慢慢的,我們也就能夠理解“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句話的含義了,首先,得有一個理解自己的朋友,就算不在近端,在遠端,也是可以的。可是遠有多遠?是距離上的遠呢?還是思想上的遠?如果是距離上的遠,那很好,在自己有生之年能有一個理解自己的人,只不過是距離的遠近而已。那如果是思想上的遠呢?在現如今的我們看來,已經有答案了——在孔子逝世的五百多年後,由漢太祖帶頭宣揚儒家文化,並在漢武帝時代,從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儒學已被作為治國大綱,被世人所接受並知悉。至此,才出現了能夠理解孔子的人,只不過這些人都是後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