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聽老人言?中國有句老話叫“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老” ,不光體現在年齡,更體現在智慧的古老、經驗的老道、洞察世事的深刻。薑還是老的辣,很多時候,時間本身就是一種資本。經過的事多,走過的路多,吃過的鹽到骨子裡去。這些老人言都是來自於生活的經驗,是我們的祖輩們吃過虧、受過苦、交過了學費後一點點積攢下來的。那些口耳相傳的智慧,讓我們無法不去敬畏。老人言是祖輩留給我們的財富,只不過它沒有以實物的形式存在,而是一種以口耳相傳的方式傳播的智慧,也正因為如此、老人言才顯得更加的寶貴。因為口耳相傳實際上是一個透過歲月大浪淘沙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歲月幫我們淘汰掉那些並不值得流傳的經驗,而留下來的就都是能夠指導我們人生的至理名言。
翻開歷史我們能夠看到,每一個勝敗興衰的故事背後,都有我們中華民族的老人之言曾做出預測、做出總結。一些成功的人身上,我們總能夠看到他們遵循老人之言的特質;那些失敗者的身上,我們則可以清晰地察覺他違背老人之言的行為。風光一世” ,這是老人之言。韓信遵之而忍肪下之辱,終成一代名將;項羽未遵而烏江自刎,終令天下英雄扼腕嘆息。“得意之時不可忘形”,這是老人之言,曾國藩遵之自裁其軍,終於得保天年;年羹光未遵居功自傲、落得被賜自盡下場 "身輕失天下,自方存身” ,這是老人之言,宋元璋遵之以廣積糧、緩稱王,終於雄蹈天下;袁術未遵奪玉璽、悟君位,終為天下所不容。歷史上這些一正一反的事例實在值得我們思考。
其實即便是不講歷史,就看我們當代的成功者與失敗者,其背後不一樣有老人之言在起用嗎? "世上無難事,只要肯攀登“ ,這句老人言是對馬雲、俞敏洪這樣的成功者最的詮釋;而“十個空想家,抵不上一個實幹家” ,這句老人言不也正好是那些天賦過卻耽於幻想而最終一事無成的失敗者的註腳嗎?由此可見,對於老人言這簡單而樸素生活智慧,我們是不能不重視的。
“取敵之長,補已之短” "吃水不忘掘並人” "不搶風頭不越位”之類俗語更是一人能夠立足於社會的處世 言。在社會上摸爬滾打,一定要懂得人情世故,這是最基:的要求,不懂人情世故,那麼,還沒有和人比賽,便已經輸了。大凡成功的人,無例外都深深地明白人情世故的重要性。除了處世做人之外,老人言還教我們要注重細節,如“針尖大的窗窿斗大的風”“大船隻怕釘眼漏, 粒火能燒萬重山”;教我們要善於學習,如“井淘三遍吃甜水,人從三師武藝高”“刀不磨要生鏽, 人不學要落後”等。“兄弟合力山成玉, 父子同心士變金”“恩愛夫妻多長壽” “沒事常走路, 不用進藥鋪”等更是老人們口中的經典。
老人言不同於名人之言、聖人之育,它更體現出一種草根性, 草根智慧實實在在,草根智慧更接地氣。其實咱們大多數人,都是普通老百姓。草根智慧有草根智慧的和藹可親一通俗、易懂、平易近人,不讓人感覺高高在上,而讓人感覺伸手可及。在咱們的生活中,處處有這樣的老人言,它可能就是我們的爺爺、奶奶不經意的某句話,當時咱們覺得“老土”,但突然某天,就會覺得那些話說到了我們的骨子裡!常常聽到身邊的朋友們感慨“早知道這樣就聽父母的了”“還是 老爸老媽有遠見啊”“我 當初怎麼就沒想到呢”,諸如此類的話,其實不是沒想到,而是老人們早就說過了,我們沒有用心去聆聽,去感悟。如果多聽些老人言,那麼在面臨選擇時我們將會知道如何取捨,少走一些彎路;如果多聽些老人言,一帆風順時我們不會洋洋自得,忘記風險;如果多聽些老人言,困頓無助時我們不會顧影自憐、一味消沉。智慧的盛宴在這裡展開一這些經驗是思想的火花, 是智慧的濃縮,是立身處世的法則,是生活求索的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