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上的“超限效應”,用一個詞“過猶不及”來解釋再合適不過了。生活中的我們,總是在輪流地扮演著各種角色,但無論我們扮演何種角色,都不可避免地與人打交道,在與人交際的過程中,我們應時刻提醒自己對“度"的把握。無論說話、做事,還是交朋友,都不可過“度",否則,就會事倍功半。
有一次,美國著名作家、幽默大師馬克,吐溫在教堂裡聽牧師演講。最初,他覺得牧師講得很好,很感人,於是準備捐出自己所有的錢。可是,十分鐘過後,牧師仍然沒有講完,他就有些不耐煩了,他改變決定只是用出自己一部分的錢財。又過了十分鐘,牧師仍然沒有講完,於是,他決定只用一些零錢。又過了十分鐘,牧師仍然在那裡喋喋不休,這時,他決定一分錢也不捐了。到牧師終於結束了長篇大論的演講而開始募捐時,馬克.吐溫由於氣憤,不但沒有捐錢,還從盤子裡偷了兩美元。
語言感染力的大小,不在於它的數量,而在於它的質量。牧師的絮叨把一個有能力募捐者的善意變成了氣憤。因此,無論是日常生活中與人交流,還是應邀做演講時,都要掌握好“火候”,要懂得過猶不及的道理。因此,聰明的演講者總是在演講最為精彩的時候終止,這就好比好戲總在高潮時謝幕是一個道理,可以給觀眾留下無限遐想的空間。
那些站在臺上滔滔不絕的人們,自認為是在展現自己的聰明才華,事實上,他們只是舞臺上可有可無的角色,站在臺上,純粹是在浪費觀眾的時間而不自知。因此,能說-句話就可以表達清楚的事,不要說兩句話;說兩句話能表達清楚的事,千萬不要說十句話。要善於把自己的思想和主張濃縮成一句話,讓它猶如一粒沉甸甸的石子般擲地有聲!與人交往,千萬不要做《大話西遊》裡面喋喋不休的唐僧,那樣,你身邊的人會忍受不了的。剛剛我們講的是說話要有度,那做事呢?自然也是一個道理。
張潔跟李瑩是一對很要好的姐妹,倆人走到哪裡都形影不離。倆人一起逛街、吃飯、淘衣服,好得跟一個人似的,就算張潔有了男朋友,她也從來不會因此而冷落了李瑩,每次男朋友帶自己去吃飯,她都會叫上李瑩。而李瑩則覺得,既然是好姐妹,揩點兒油也沒關係嘛。
可就是這樣的一對好姐妹,也不是沒有鬧矛盾的時候,李瑩最近做的一件事情就讓張潔心裡很不舒服。前幾天,張潔生日,男朋友送了她一條項鍊,當晚,男朋友讓張潔開啟試試看。可張潔覺得包裝實在是太漂亮了,就沒捨得開啟。於是,恭維自己的男朋友道:“你送的我一定喜歡, 我要先去配一件漂亮的衣服,再開啟看。” 男朋友笑著拍了拍張潔的頭。可是,第二天張潔下班後,一進門就看到李瑩在衛生間試戴項鍊。“ 張潔,你朋友送你的項鍊太漂亮了,放著多可惜呀,就先讓我戴幾天吧!”看著桌子上被拆得亂七八糟的包裝盒,張潔頓時氣不打一處來。說來也巧,這時男朋友正好敲門進來,李堂由於沒有發現張活情緒的變化,就去開門了。張潔的男朋友看到李堂的脖子上戴著自己送張潔的項鍊,很吃驚地望著張潔。張潔這時真是有口難辯。
為這事,那晚男朋友跟她狠狠地吵了一架。事後,她雖然和男朋友和好了,也跟李瑩解釋了這件事。可李瑩卻不以為然地以為,都是好朋友嘛,這點小事就這麼計較。而且還當著張潔的面,指責她的男朋友小家子氣。
這樣一來,張潔再也懶得跟她解釋了。只是,以後,她出門帶上李瑩的次數越來越少,倆人之間似乎從那以後就多了一層隔閡。幾個月後,房租到期了,她們也就各自租各自的房子了。
李瑩的做法,顯然超出了張潔能夠承受的“度",不要以為是好朋友,倆人就真的可以合二為一了。任何事本身都有底線,底線一旦被打破,就會“過猶不及”。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就像行駛在馬路上的汽車一樣, 彼此間需要安全距離。
以上講的就是原則,就是“度",朋友之間固然也是如此,但彼此間的安全距離被破壞,超出了度,而侵犯到了對方的領域,你們的關係就會變得緊張起來。因此,與朋友間保持適當的度,拉開合適的安全距離,才是為人處世,交朋友的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