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春節回家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是幫爸爸捶捶後背揉揉肩。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是幫媽媽刷刷筷子洗洗碗。老人不圖兒女為家做多大貢獻,一輩子不容易,就圖個團團圓圓……"我雖然五音不全,但最喜歡哼唱《常回家看看》。

22年前的春晚,一曲《常回家看看》唱紅了大江南北,黃河兩岸,讓父母涕淚,兒女牽情。遠在他鄉的我自然是"找點空閒,常回家看看"。尤其是春節更要與父母一起度過,"生活的煩惱跟媽媽說說,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談談"。儘管很多年的春節難以脫身,但我還是儘可能回老家看看父母。

既然有理由不能春節回去,為什麼還非要回老家與父母一起過年呢?道理很簡單,那是因為父母含辛茹苦把兒女拉扯成人,又省吃儉用供子女讀書,期盼長大後有出息。父母付出的太多太多,子女對父母有著別樣的情懷。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因此,中華兒女便有了孝敬父母的美德,且世代傳承,經久不衰。尤其是在辭舊迎新、萬家團圓的新春佳節,天下兒女無不期待著報恩,讓父母品嚐天倫之樂的甘甜。在我的眼裡,父母最有資格、最有權利、最該享受這份特殊的禮物。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人們生活普遍不夠富裕,廣大農村更是窮得可憐。我出生在魯西偏僻的農村,那個年代家徒四壁,一貧如洗。我清楚地記得,十幾歲了夏天還是光著屁股,冬天只穿著棉褲棉襖,裡面沒有什麼襯著。地瓜乾麵的窩窩頭吃不飽,肚子餓得咕咕直響。就是到了讀高中的時候,還是草繩當腰帶。想想這些,至今仍覺著可笑。可是,父母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下,勒緊褲腰帶竭盡全力讓我吃得好些,穿得暖些,供我讀書。我也曾幾次提出輟學,但父母堅決不肯。就這樣,我一直讀完高中,而後教學、當兵。常回家看看父母,與老人一起過年還有什麼不應該嗎?!

父母的恩情永遠不能忘記,這是我終身的信念和堅持。父母缺錢花,我寄;父母需要什麼物件,我買;父母想我,我回去住上幾天。25年前我給父母裝上了電話,後來更換了手機;10年前又安裝了土暖氣,不久買了空調和冰箱。在我們村,我創造了若干個"第一"。我排行老大,在我的影響下,兄弟姐妹都很孝順,個個掏肝掏肺。鄰居們都說他們老兩口是村上最幸福的老人。

其實,由於工作原因,二十幾前的我回老家也不是太多。那時我在部隊服役,而且在膠東,離老家千里之遙,回去不是件容易的事。部隊開的是打仗的鋪,不是說說回就能回的。部隊有規定,軍官每年都有假期,通常是一次性休完。那些年,我基本上是一年回家一次。即使愛人隨軍與我在一起生活,我也要每年回老家看望父母。當然,我更期待春節休假,回老家看望父母。不過,這種機會很少。原因是春節期間部隊有戰備任務,幹部要留守值班,不能每年春節休假的都是我吧。我不能太自私。再說,連隊裡有士兵兄弟,他們都是年輕人,過年時更容易想家,我也要與他們一起戰備、包餃子……父母也理解我。

但話又說回來,父母並非要兒女經常守在他們的身邊,他們最看中的是春節與子女一起度過。這也許是中國民族的習俗吧。1996年,我走完了20年的軍旅生涯轉業到濟南,離老家只有一百多公里。我想,離家近了,應該多回去幾次,以彌補當兵服役時回家少的缺憾。每年我都要回去四五次。尤其是春節,我幾乎年年都回老家與父母一起度過。每每春節值班輪到我時,我想辦法與父母同住濟南的同事協商解決,其他節日再替人家值班,常常是他們替我春節值班一天,我替他們值班數日。記得,近20年來,我只有兩次沒有回老家與父母一起過春節。一次是本來安排同事節日值班,因他突遇急事,我毫不猶豫地留下來替班。雖沒有與老人一起過節,可我及時給父母打去了祝福的電話。另一次是春節突降大雪,交通受阻,但年後不幾天我就回去了。

父愛如山,托起兒女們心中的夢想;母愛如水,涓涓細流滋潤著兒女們的心田。回想起與與父母共度春節的美好時光,我陶醉了,醉倒於其樂融融的甜蜜中。

10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老婆和小三的區別:姐妹們有沒有同款老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