舔狗竟在我身邊?
被朋友拉到酒吧買醉,聽了一晚上的牢騷,終於散場。走出門口,涼風吹來,腦子清醒了一些,趁此開啟手機,叫了一輛車,準備回家。
車到了,透過車窗看到了似曾相識的面容。坐上座位好一會,我終於想起了那位老司機,“原來是你啊,大師”。老司機話不多,起初都是我在絮絮叨叨,準備把之前接收的負能量一股腦地轉交出去。
“大師,舔狗都是怎麼想的啊?完全搞不懂啊。噢,我不是指哪個明星的死忠粉,就是普通談男女朋友那種。哦,說的也不是我自己,是我一朋友。”
“炒過股票嗎?”大師問。
“以前炒過,後來被連根都被割得乾乾淨淨了,怎麼了?”
“那有沒有買錯股票虧了錢,明知道不會漲,寧可套牢還要一直補倉的狀態?”
“有吧,誰不想壓低持倉成本,哪天漲起來可以連本帶利賺回來呢!”
“舔狗就是這種心理吧,心理學中叫沉沒成本效應。不斷加大投入,就是不想承認損失和失敗。”
科學分析戀愛中的男女雙方心理沉沒成本效應(Sunk Cost Effects)
指人為了避免損失帶來的負面情緒而沉溺於過去的付出中,選擇了非理性的行為方式。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和埃姆斯·特維爾斯基(Amos Tversky,1937-1996)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所做的研究表明,“損失”和“收益”對人造成的心理影響是不同的:在這一點上,損失“完勝”。
比如很多人發現電影並不好看,但是為了讓電影票回本,也會忍著看完電影;很多賭徒沉迷賭博,妄想翻本,越輸越多;人通常不願意賣自己的閒置物品,大多是因為不能承受物品的沉沒成本(原價和二手價的差額)上的損失,最後閒置物品越來越不值錢。
“那女性是怎麼看待舔狗行為的呢?女性擇偶思路是什麼呢?”
“動物交配的目的是把自己的基因遺傳下去,擇偶基本遵從本性,是刻在DNA裡的。”
布里夫法則(Briffaults Law)
“雌性,而非雄性,決定了一個動物家庭的所有狀況。當雌性不能從與一個雄性的結合中獲取好處時, 這樣的結合就不會發生。”布里夫法則的推論如下:推論1:雄性在過去對雌性所提供的好處不能維持兩者的未來關係;推論2:雄性為了維持未來與雌性的關係所提供的任何當前好處都是無效且徒勞的(參見推論1);推論3:雄性向雌性承諾未來好處對當前及未來兩者的結合所起到的作用十分有限,這種作用與時間成反比,直到所承諾的好處被落實,並與雌性對雄性的信任程度成正比(這幾乎就是不可能)。
“大師,您能說簡單明白一點嘛?”
“女人是利益驅使的、審時度勢的、索要好處的。如果不能給與女人她自己看見、摸得著、觸手可及的好處,她是看不上你的。”
比如很多男人搞不明白為什麼女人喜歡作,而且不講道理,經常哭鬧,但是男人一花錢哄,立刻就好了。代入布里夫法則很容易就得出了結論:女人的一切行為都是為了從男人身上獲取資源。
再比如為什麼婆媳矛盾很常見?正宮和小三撕逼很嚴重?繼續代入布里夫法則,婆媳矛盾、小三撕逼的本質是女人在爭奪從男人身上獲取資源分配。
如果還想進一步瞭解,可以看看進化心理學。
舔狗如何自我救贖?“大師,那舔狗路在何方?最後是一無所有,還是應有盡有?”
“參考獅子、猩猩、狼這種動物群體,雌性更青睞群體領袖或處於群體頭部的優質基因攜帶者,它們才有更多的交配選擇權。所以,舔狗能不能應有盡有,還是看在女方所在的雄性群體(魚塘)裡是否處於賽道頭部。”
如何在賽道中勝出呢?
參考沉錨效應,差異化競爭,把競賽的評判指標引導向自己的強項上(變更沉錨),突出自己的優勢,成為群體領袖。比如魚塘裡都是體育達人,就彰顯自己的智力;其他人都是暴發戶,你就做藝術家。參考多看效應,利用人對越熟悉的東西越喜歡的現象,增加自己的曝光度,製造相處機會、共同話題等。比如同學、同事更容易談成;異地戀更容易劈腿。還有其他可用的心理學套路,不再展開。實在沒機會就換個魚塘咯。我聽完精神抖擻,心理學真是NB啊,用它來泡妞豈不手到擒來?
老司機沉默一笑,停下車,原來是到目的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