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總是渴望父母能夠多看我一眼,給我多一些的鼓勵,但我永遠等來的只是否定,隨著時間的變化自己越發的在意周圍人對我的評價,越發的希望得到來自外界的肯定的評價,努力的想要證明自己的存在,一旦被否定,整個人就開始懷疑自己:“我真的有這麼差勁嗎?”“難道我不配嗎?”這樣的聲音一次次地在我的腦海中迴盪著。當自己真的追逐到了成功獲得了認可,又感到很迷茫,不確定自己究竟在做什麼,彷彿人生失去了方向。
在我的疑惑中主動學習了心理學,接受了心理諮詢,才明白自己想要的只是一份認可,這一切源自於家庭的教養。
在諮詢老師那裡瞭解到,曾經有一位來訪者,他的父親從來沒有鼓勵、表揚過他,在外人眼裡他已經很優秀,透過自己的努力成為了副處級別的幹部,父親仍舊覺得不滿意,直到他成為了處級幹部,才聽到父親口中那來之不易的誇獎,在獲得認可的同時他迷茫了,耗盡全身力氣用了幾十年就只是為了得到父親的認可.....
“打是親,罵是愛”是我們這個社會一直以來的教育理念,自己的經歷讓我在日後的生活中有特別留意,絕大多數父母認為對待自家孩子要格外嚴厲,認為不對的就要罵,即使不該罵也要換個方式找出其它問題接著罵,外人如果誇讚了自己,父母像條件反射一樣,總會找到無數個理由,向對方展示自己的孩子有多麼的“無可救藥”。
很多時候孩子並不在意外人眼裡自己究竟是怎樣的,反而更在意自己爸媽的看法,父母眼裡認為這是一種謙虛的做法,殊不知這是在一點一滴消耗著孩子的自信心。
一直生活在否定的環境裡,孩子的性格會變得膽小、懦弱、自卑,一邊害怕著受傷,一邊又渴望著能夠被肯定。表面上看與常人無差別,但在內心總是卑躬屈膝,甚至討好。
父母無止境的否定、謾罵,在孩子腦海中潛移默化著,相信了自己真的很差勁,無論怎麼努力也變不好,甚至放棄掙扎走向絕望。
“以愛之名”的壓迫,孩子無法愛自己,更無法愛家人。